在悉尼旅行其中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个酒庄一日游,导游是一位在澳洲居住好多年的上海大哥。
他在开车时和大家说了一句:可以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可能你们这辈子也只会来这里一次!
我以为他的意思是说:这个一日游其实没什么意思。
原来我误解了,他接着说:你们又不是我这样做导游工作的,每个地方来一次也就足够了,世界那么大,好玩的去处那么多,同一个地方不太会来第二次的啦!

结束行程后,我非常同意他上午的这番话。酒庄的风景确实很美,品酒的体验也很有趣,但确实并不是什么值得来第二次的景点。
但他的话,其实很有哲理。
我因为这次旅行团而和他相处一天,讲了若干句话,这也不是我们这辈子可能最后一次相见、交流吗?
我们常常低估了“仅此一次”的珍贵,却高估了“来日方长”的慷慨。
我的Google Photo相册每天都会给我展示一些过去的记忆。当我看到我女儿2岁时,拿着一个羊肉串啃的视频,真的很感触时间过得太快。
当时拍摄时也只是觉得好玩,随手一拍,但如今再看,却是珍贵无比的“仅此一次”。
在我太太还怀孕时,我就读过很多文章,说一个忙碌的爸爸,缺席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重要时刻,虽然赚了很多钱,但是当他再认真看孩子时,孩子已经长大,而他自己也已经老了。
钱,是赚不完的,就好像我们有60岁的“新同事”,期望重新开启自己新事业;巴菲特大部分财富也是在他50岁之后累积到的。
但是,孩子成长确实失去了就失去了,再也追不回的。想再生一个弥补?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太太要付出多大的牺牲?就为了你自私地要弥补自己的缺失?如果之后,你又要出差呢?又缺席了孩子的第一次舞台表演,等你60岁、70岁时,再生一个?
很多“仅此一次”,永不再来。
相反,很多人可能觉得,“来日方长”,所以有些事儿“不着急”。
我大四毕业旅行时去北京,与清华的高中同学见面,我问他:有去过长城么?
他竟然回答说:没有...
为什么?
因为他觉得有4年呢,着什么急呀?什么时候都能去呀?可转眼,在清华待了四年,依然没有去过长城。
这一幕你是不是很眼熟?有太多事情,因为“不着急”,“以后还有机会”,所以没有做,可是,真的还有机会吗?

往大了说,梅艳芳当年就因为对自己的信托顾问说:“不着急,你先去过圣诞节假期,年后再办”,结果却没有度过那个圣诞。最终她并没有在生前把资产都转入信托,只能依靠做备案的遗嘱把遗产注入到信托,从而让梅妈一次又一次起诉信托公司...
这次宗家的事儿不也是如此吗?该办的事儿不赶紧办完,结果人却很快走了。让长女去认真照顾几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真搞笑呢!真看得起人性啊!
作为保险顾问,其实我们见的每一个客户和朋友,很可能是这辈子最后一次见面,甚至于在街上擦肩而过也未必相识。所以,当我们相见时,你觉得有没有必要把话讲清楚、讲完整?
对方接不接受,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要看缘分、看机缘的。有些事儿,终究是命。
年纪越大,越觉得玄学、易经这种事儿,真值得研究,越信命。
不过,我们有没有好好把该说的说了,这却是我们自己的事儿。不留遗憾,也是为了自己。
我做不到“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去度过”,但见到的每一个,都当做此生最后一次见,认真对待,我想心态也会不同,你觉得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