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书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凡事谈论A8算不算有钱?一定有一群人会来告诉你,A8根本没资格说自己是有钱人,仅仅上海北京就有多少比例是A8。
可我和身边不少收入不错的朋友聊某书,发现他们最多会看或者搜索一些攻略,但是绝对没空去发评论的。
这也让我想起一句网上很流行的话:在很多人眼里,100W存款是很少的,与此同时,他一个月又连1万块钱都赚不到。
为什么?
很简单,如今大部分人缺失了:小确幸。
我们总觉得,我们父辈这一代人很幸福。哪怕他们也只是在工厂打工一辈子,甚至于还可能遇到40、50工程下岗,不得不寻找再就业,可是他们的幸福感似乎比我们这辈要高得多。
并不是如今他们拿着丰厚的养老金,所以说他们幸福;而是当年他们工作时,似乎也是不像现在那么内卷,那么抑郁。
因为当时没有互联网,没有自媒体,他们视野的圈子是很小的。一个车间主任,人事科长,那么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身边的同事工友都还是很认可他们的工作意义,还是受人尊敬的。
作为我孩子,我当然知道我爸妈经济很一般,但是温饱不愁,我也见不到所谓的有钱人能比我多吃几顿饭?能吃的有多好?当年看不到的。所以,对父母不会有什么不满,也很感恩他们对我的养育。
当年我读书时,我只知道我在班级,最多就是年级里的排名,能够排在前几,就已经被同学们认为是学霸了。至于上中、二附中、复旦附中那些当年神校的同龄人在干什么,他们成绩如何,其实我是没有概念的,我爸妈更没有概念。他们看到我能够全班第一,就已经很开心,很为我骄傲了。
正是拥有这些“小确幸”,就会让我们对现状感到幸福。
可是,如今这样的小确幸被太发达的信息交流给摧毁了。
在某书上,我甚至见到一个带孩子来香港插班的家长,在抱怨香港小学的在校时间太少,语数外主课没有内地多,放学太早,竟然还没有晚自习!
我看完只想到三个英文字:WTF!
我为这孩子有这样的爸妈感到悲哀,希望他能健康地活到逃离原生家庭。
我们的参照系被摧毁了。通过网络能够让我们看到各种在内卷的虎爸虎妈,让我们看到太多“年薪百万”,太多“轻松收入过亿的带货主播”。就好像当年我在科大读博时,喜欢看《门口的野蛮人》这样的金融案例书籍,以至于一度让我觉得100亿这样的钱算什么钱?都没法收购像样的公司啊......
简直精神错乱了,有没有?
但现在各种“新叙事”的诱惑,“流量变现”,“IPO财富自由”,这些概念不一样让我们变得“神经病”?大部分人不再觉得靠省吃俭用、慢慢积累,是正确的做法,甚至于这是愚蠢、老旧的!
很多人希望寻找捷径。希望“我有30W,告诉我怎么在3年内用可靠安全的方式变成100W”!
上海的宛平南路600号是住不下人了么?
怎么办?
还疯,还能听得进去建议的,那就重新建立自己的“小确幸”,现金流投资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小确幸”的核心就是“微小”+“确切”。
微小的意思是,你可能一开始投入不会太多,每月几千、一万,因人而异;一开始可能只能收到几十、几百的股息;2W美元年缴的储蓄计划,在6年后每年产生3500美元的被动收入。
这些看似都不算太高,可是确实大部分人都能够开始逐步做到的“微小”步骤;
只要你做了,那么幸福就是确切的。当你的账户真实收到现金股息,可以随意支配,你的感觉是真实的;你发现今年的被动收入比去年更多了,这种进步也是确切的。
你不再依赖于运气,不再依赖于所谓的小道消息,所谓的K线、买入卖出点,你这种确切的幸福来自于稳定、可预测的系统。
于是,你就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成功。
如果再读到胡润瞎BB说,财务自由要多少多少钱的时候,你可以大胆地骂一句:闭嘴,SX!
老子的财务自由,老子自己做主!只要你的被动收入能够超过你日常的开支,凭什么我就不能自由?!
比方说,你通过自己努力,或者你老爸愿意支持你,一份总保费50W美元的储蓄计划,在6年后就能够有大约3.5万美元的被动收入,大约24W人民币左右,月薪2W。
如果你每月的花费少于2W,那么你还需要担心自己的牛马日子能维持多久么?
你说,我一下子没那么多钱啊!没关系!你能不能从自己每天的一杯咖啡钱开始?假设每天20块钱,一个月600,一年7200。以长江电力现在3.6%的股息,你能够积累20W的本金,就能够靠其他人的电费来支付你的咖啡钱。
至于长江电力的股价涨跌,你需要在乎么?你只需要关注股息到账就行了。
随后,能不能积攒更多,用被动收入来支付房贷、支付孩子的课外班学费、支付更多的生活费......
小确幸不断积累,你的幸福感是不是能“复利增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