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开始询问我关于iUL,指数型万用寿险的事儿,因为有几家公司已经推出这种计划,“听上去”似乎很吸引。
我先不谈其他事儿,先问了一句:你能不能提供不少于800万港元投资组合的资产证明?房产价值可不算的喔!
因为保监局允许这种产品推出的前提是,它只能销售给“专业投资者”。

朋友就问了:为什么要这样限制呢?这不是歧视吗?有钱人能够就能有更好的投资工具?穷人不配拥有?
官方的说法是:保护普通投资者,所谓的“普通”,就是资产没达到一定门槛,也就是800W港币或100W美元等值的投资资产。
香港对“专业投资者”的定义,不看你什么学历,不看你有没有上过专业投资课程,只看你有没有足够的钱,简单粗暴。
因为你钱多,如果投资产品亏损,你亏得起,不会到证监会门口拉横幅;相反,你钱少,还想要暴富,万一搞砸了,舆论太难看。
所以,保护你,也就是限制你。
咱们内地理财产品也一样啊,如果你的评估问卷做出来,是R3的平衡型投资,能买R5的高风险等级产品吗?有限制吧?
别人吃肉,你只能喝汤,你可以视为别人限制你,但也可以看作别人在保护你。限制你,是不让你一起吃肉;保护你,也是不让你成为别人饭碗里的肉。
如果你只能承受R1的保本,稍微亏损你就受不了,凭什么想要得到R5的高回报呢,还要对方保证不能亏?凭什么?
就好像文章开头提到的iUL,这种产品本身设计就非常复杂,其实也主要是为需要高额人寿保额的客户设计的。从原理上,这种产品甚至可能会在年纪大的情况下,现金价值耗尽而断保。这种产品并不是为了高回报率去的。
如果你真的喜欢这种“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指数基金投资方式,你直接选择“保本型ETF”不是更好?哪怕这种ETF的管理费相比指数基金并不算低,但肯定比保本成本要低很多吧?

所以,如同私募基金、以及一些高风险衍生品投资等,在香港监管眼里,只能允许“专业投资者”投保,否则被各种卖保险包装成高收益、保本型理财产品卖给广大市民,和当年101投连险一样,最后一地鸡毛?破坏香港金融中心良好的形象。
很多人要“公平”,其实公平从来就不是100个饼,100个人一人分一个。
无论哪个时代,能够做到20个人分80个饼,剩下80个人分那20个饼,就已经很不错了!所谓的公平,所谓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告诉那20个人:拿80个饼就可以了,不要再去想拿81个饼,否则剩下80个人活不下去,就只能搞事情了!
读一读历史,再看一看各家银行高净值客户的数据,是不是这么回事?
那还有没有逆袭?当然有。古时候的科举,如今的高考,就是创造了尽可能公平的逆袭,能够让那“80人”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到“20人”的阶层里去。是“有机会”,不是保证!
很多人还在抱怨高考让孩子有多辛苦,要改革!还取消中考!你怎么不想想,如果一旦没有这样的统一考试,各个大学都考“自主招生”,你有没有想过那“80人”的孩子连逆袭的机会可能都会剥夺了?
投资也是一样,每个人面对的投资机会真心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抱怨投资渠道有限,那是因为你只能被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当然有限!
你说,我就这么点钱,也不想往外折腾。那你就得接受被限制后的预期回报,抱怨啥呢?至少,也没有人能光明正大进入你的账户,把钱转走,对吧?所有投资决策,无论是亏还是赚,不都是你自己做出的决定?很公平了啊!
相反,很多中高净资产家庭,就把部分资产分散到境外,比如美元储蓄保险,就能够安稳地获得更高的稳定回报。前提是什么?“中高净资产”,得有闲钱做规划,而不是每天算着柴米油盐。
再往上,私行有相当多复杂的投资工具,确实可以做到一定程度上对冲下跌的风险,让富人的财富增长变得更加稳健些——从没说更高回报率,因为富人真不需要。
通过私行提供的保险融资,高净值客户为自己配置高额人寿保险,甚至于不需要自己去实际支付保费,完全由银行提供融资贷款。你觉得美元利率高?没关系,安排日元、瑞士法郎的贷款去支付美元保单保费,让成本做到最低。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刚刚公布2025年上半年市场数据,总保费收入4,234亿港币,同比增长34%!你觉得这么多钱都是小市民几万一年投保的?想啥呢!越高净值人群,越偏爱买保险,包括这种保费融资的安排。
何一个成熟的系统,都需要狮子、羚羊和青草。让狮子去吃草,或者让青草去追羚羊,系统都会崩溃。金融规则,就是这套生态的维护者。它让“风险资本”(狮子)去高风险领域搏杀,让“稳健资金”(羚羊)在中低风险领域生存,让“保命钱”(青草)在最安全的地方生长。
“羚羊”,就不去羡慕“狮子”的猎物,而是专心研究如何跑得更快,找到最肥沃的草场。他在R3风险的领域里,通过知识、策略和耐心,获得超越平均水平的回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