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看到有个在香港读博士的学生发了这段文字:
我个人也有一点点回避型的感觉,其实我也没想好读博之后要做什么,从小到大都一直在读书,听父母安排更多。如果在哪里读博都没区别的话,在英国是不是会更好?至少看到了更不一样的世界? 而且还有一点也是我觉得压力最大的一点,父母因为我就在国内读书,陆续在催婚和安排相亲了,恨不得我每个月都回家相亲。我总觉得很烦躁,因为自己其实也没想好毕业后干啥,但反正不想结婚。
我从他的描述中,几乎看到了22岁本科毕业的我。当年我也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到美国佐治亚理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但是,你说我有多喜欢这个专业?扯淡呢。我本科几乎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研究培训,更是没有深度参与过什么科研项目,最多就是给研究生学长打打下手罢了。当年之所以想去美国,就是因为想出去看看,不想直接工作啊。
后来从美国到香港科大攻读博士,想法也是一样:逃避走入社会。反正有奖学金,干嘛不就先这样读着呗。反正在香港,自由自在,也不错嘛。
和身边不少读博士的同学们一聊,发现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这样的心态。咱们中国的学生读博士,大部分不是为了科研兴趣,只是不想工作。

为什么?其实根源还是在于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文化,从小教我们“听话”而不是“选择”。父母安排一切,孩子只管考分,结果就是成年后像个巨婴,不敢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特别是读博,成了惯性路径,因为它好像是社会认可的“安全牌”,也是父母口中的“有出息”。
在博士第三年,我终于觉得这事儿不对。我看到学校教授之间的尔虞我诈,为了一个晋升职位,可以内斗到什么程度——这事儿跟哪个学校无关,因为哪个学校都如此。文人相亲,很多事儿可以做得比商人更夸张。我很不喜欢这种环境。
若是去业界,很明显,我在研究所谓的“科研”根本和现实毫无关系,为了在名片上印上“博士”,却要浪费自己更多年的青春,有意义么?于是,博士第三年暑假,我提交了转硕士提前毕业的申请。半年后,我选择加入了保险业。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读书不是好好的么?包括我爸妈都好几晚没睡着觉,觉得我的前途怎么办!
我们的人生是我们自己的,不是父母的续集,更不是为了别人说一声“好棒”而活着的。
这样逃避的心态只是年轻的学生有?呵呵。不好意思,看看外面,满大街的巨婴。

我还发现,很多人用“逃避心态”选择保险业!觉得这是一条退路。在本职工作遇到困难之后,要不试试卖保险?反正也没什么门槛么!
“看似没门槛”,是最大的错觉。
保险顾问是世界上最考验人性韧性的工作之一——它需要你直面拒绝、自我驱动、和人性博弈。
保险行业没有固定薪水,每一天都要为自己负责,自己安排需要做什么。你躲不了业绩压力,但练出来的是真本事——沟通、抗压、资源整合。能PUA你的,恐怕只有你自己。
在这个行业里,“博士头衔”也好,你过往投行牛X的经验也好,都没有用。我见过大把所谓的资深律师来挂牌从事保险,结果一张单都卖不出去,或者前期几张熟人单之后,再也没业绩了。
为什么?很简单:放不下身段。还觉得自己懂得比你多,吃自己原本行业的老本。根本不愿意再学习了。拜托,我见过60岁再加入保险业的新人,在学习课程上比年轻人都要积极,各种看书学习,你觉得谁能做得好?
还有很多人觉得这份工作是“求人”,怕丢面子。说得好像你的面子很值钱?那卖卖看啊!你去用面子让别人买你一份保险,看看多少人愿意签?说白了,很多人之所谓“给你面子”,很可能看重你在之前公司的位置罢了,离开平台,很多人什么都不是。
很扎心是不是?保险业就是能把很多人扎个透心凉,真正认识到自己几斤几量。在以前的公司,可以倚老卖老,可以滥竽充数。可如今得自己去面对客户,自己对自己负责,很多人发现“自己依然是个需要人保护的宝宝”。
之前行业不好,来保险行业逃避?醒醒吧。

但反过来,它也确实是普通人逆袭最快的赛道,我很难想象,如果当年我读完博士,然后再找工作,如今会不会同样面对中年职业危机,然后同样再“逃难”到保险业来?
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滚雪球。读博、结婚、换城市……这些都不是答案。真正的答案是你敢不敢直面自己,搞清楚“我到底想怎么样!”
保险业适合那些杀伐果断、愿对自己下狠心的人。如果你准备好了,欢迎来聊聊合作。
这个行业不同情眼泪,只奖励狠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