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下来2年在浸会大学的中医学文凭课程在9月初终于开学,在社交媒体上也发了一张第一堂课的照片。
于是,就有人留言问:读这个有啥用?毕业能找到工作吗?
我就乐了。你读中学和大学有啥用?还不是35岁就被企业输送到社会当人才?你买菜的时候,用了任何初中以上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了么?那为什么不16岁就出来打工搬砖呢?
我们中国的教育体系依然是按照普鲁士教育模式,是为了培养工人的,非常看重:有没有用。
当年,我填报大学专业时,因为有上海交大的20分加分,基本上只要不发挥失常,可以说专业是随便挑的。虽然我很喜欢理工科,可是管理学院的分数最高啊!本着“不能浪费”的精神,最后第一志愿选择了管院,也顺利录取。
不过,我爸就似乎不太满意,他经常提醒我:一定要学一门手艺,越老越吃香的那种。
在管院的大一,我学的最开心的课程竟然是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相反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这样的管院专业课,我也拿了高分,可是真的无感。
“要学一门手艺”以及自己就读的体验,让我在大一下学期时,在教务处的转专业申请上,填上了期望转到机械学院。以我所知,这应该是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历史以来,第一个或者至今唯一一个从管理学院转到机械学院(普通班,并非试点班或密西根学院)的学生。
三年后,我也以4.0的GPA从交大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你问我,掌握了什么手艺么?我只能呵呵。
你问问现在的本科生,有多少能毕业就到企业上手的?否则福耀也不会自己办大学了。
不过,对于理工科而言,本科学习的内容至少能更容易在企业里上手,机械制图、流体力学、结构力学等等,烧掉的脑细胞至少在制造业的企业一线也是有作用的。
我们至今的教育模式,依然遵循当年普鲁士那套,培养工人(好听点叫工程师),让你意识到,学的东西要有用,能让你上流水线,从而能赚钱养家糊口。这也导致文科就业会比理工科难得多。
走出大学,很多人依然抱着这样的思维,有用的东西就学。所谓的“有用”,就是能让自己升职加薪,或者兼职做什么能赚到钱。因此,曾经最热门的“成人学习”就是各类考证。
这种模式能成立的前提是什么?是每个人都能“有用”。因为劳动力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所以每个人“有用”的人,都能对企业有贡献。
可是,如今AI时代,你还指望自己的技能可以比得上AI?AI才用多少度电,老板又在你身上花多少工资?35岁就到社会当人才,这个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简单说,劳动力供给不但过剩,甚至于大部分人已经“没用”了。
大家也开始明白了这点。你有没有发现,2016年由罗胖开启的知识付费领域,到如今已经相当惨淡。现在唯一还很好的课,都是教你怎么搞流量变现赚钱的。认真教你一些经济学、管理学啥的,没什么人愿意付费了。
为什么?因为知识付费的学费,没法从升职加薪中赚回来了。
那么,索性就躺平了?
当然不是,成年人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跟着自己的兴趣去开拓,好奇心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而不是有没有用!
特别是财富达到一定水平后,主动学的东西基本上都“完全没用”。你知不知道很多企业家最乐意报名的是什么课程?
除了养生之外,就是哲学和玄学。
到了一定年龄和财富,都明白,知识是力量,所以牛马们应该要学;但是知识本身能够带来的财富很有限。更多的阻碍其实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只有活个明白,知道自己哪里来,哪里去,才能知道再往前走,有没有意义。
这些都是从内省和好奇心出发的学习。有没有回报?或许比很多人想得更大!
因为这样的学习探索会让自己得到很大的满足感、幸福感,也能解答自己内心的困惑,从而在现实世界里,更有主动的意愿把业务继续往前推动,而不是随波逐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