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面试想要加入我们团队的朋友,他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误解”,他说:
我最看重你们的是,你们给新人提供了30W字的新人培训手册,还有超过上万资料的AI知识库,我觉得我能读明白后,就一定能够有信心做好!
嗯,有信心是挺好的,我们团队之所以做这些赋能,也是为了让新人更好上手。
但是,你真以为学完就能成为TOT,甚至哪怕就是MDRT吧,就想多了。
你当卖保险是高考呢?背完教材就能上清华吗?
其实,这是很多人对这个世界的典型的错误认知。
有没有工作是可以靠“背书”就能做得很好的?有!
比方说,你看咱们阅兵仪式,每位战士只需要记住自己需要做什么,结束后就能拥有荣誉!相反,这种工作你绝对不可以实践搞啥创新,莫做仗马之鸣,就是这个意思。
仗马,仪仗队,是个摆设,你不吭声,你老老实实走流程,你就可以享受你优厚的待遇。你多嘴,你就犯错误,俗称不做不错,做多错多。
老师、公务员、流水线上的牛马,基本上都是属于“仗马”工作,适合“厌恶实践”的人去做。
所以读过Ph.D的都跟师兄和导师聊过一个话题:自己到底适合走学术还是走工业界?说白了,就是说这个。
但大部分工作却是战马型的,适合实战拓荒,靠随机应变,刀口舔血。通常这样的工作才能真的赚大钱。
我的大老板今年去澳洲学开飞,想要考下飞机驾照。我问他,要学多久?他说,除了厚厚的理论知识要过关,还要积累多少时间的飞行时间,还包括在真实飞行时处理一些突发事宜。
现在模拟驾驶都那么先进了,能不能在模拟舱里累积飞行时长?考核如何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为什么还要累积足够的实际飞行时长?为什么还要冒着潜在危险在真实飞行时搞这些危机处理?
如果你坐的航班机长告诉你:欢迎登机,我是Captain吉力,读了1000小时的飞机原理,模拟仓1000小时,今天是我第一次飞真实航班,感谢捧场!
你会如何?是不是转头就要求换航班了?
为什么?因为你虽然不懂开飞机,但是也明白,这事儿是一门“实践技能”,机长帅气的制服是在航班上靠时长熬出来的。无论模拟仓有多真实,你内心都明白,“自己死不了”,没有严重的成本需要承担,所以你不会过于紧张。可是要是在真实飞机上发生呢?
投资也一样,你照着豆瓣财经高分书单,把所有书都读完了,你能比肩巴菲特了?说真的,你可能连我女儿的压岁钱持仓收益都不一定能跑赢(2022年至今累积45%收益,期间每年压岁钱逐年投入)。
你哪怕在模拟账户里轻松资金翻倍,TQQQ敢ALL-IN,但是你拿真金白银试试?
保险其实也是一样的。你当然可以通过我们的系统性培训以及AI支援,能够成为一个“保险博士”,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就能在见客户时能够解决他所有问题,能够获得他的信任,愿意跟你成交?
想得美呢!甚至于,客户连真实的疑问或者异议都不愿跟你说。
当年我入行时,我的大老板见到我有读博士的经历,就提醒我一句:宁可做保险小贩,不要做保险博士。
我们能学到的书面知识,都是假设后的理想世界,客户在我们面前是透明的,是愿意告诉我们所有情况的,是愿意跟我们讲他们真实想法的。但,现实中,你愿意跟谁这么袒露么?更何况和一个可能还不熟悉、想卖我保险的。
所以,保险销售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和开飞机、投资,是没有区别的。实践才是唯一的磨刀石!
那我们的培训手册和AI知识库是用来干嘛的?是让你快速查漏补缺,不是让你躺里面当书虫!
每周必须见3个客户!把知识库里的“客户异议处理”章节,当面演练一遍。被怼到结巴?回来翻库补刀,下次再战!
复盘和客户的对话过程,想想是哪里卡壳。是专业不够?还是共情不足?
见客量决定成活率,思考深度决定天花板。你窝家里啃资料,不如去客户那儿碰一鼻子灰!
AI知识库是宝刀,但宝刀得见血才能开刃。下次别再问“为什么背了话术还不行”。
你去问问游泳教练:光看教程不下水,能学会换气吗?
战马,就去战场上跑起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