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美股又开启了“每天跌跌跌”的节奏。
于是又有见到一些发帖:果然我一买入美股就跌了,是不是我一卖,就会涨了呢?
有人评论说:那你赶紧卖!回头我赚了,分你一点。哈哈!
其实现在很多活跃发帖的网友,大部分都是刚刚入市的,都没有经历过今年4月的暴跌。他们之所以入市,说白了也是看到美股一直在涨。但为什么涨?还能不能涨?到底自己怎么才能赚到钱?真没几个能说明白,想明白的。

从10月底的高位至今,其实标普500也就下跌了3%,纳指下跌6%。
相比今年4月的关税战开打时,标普500和纳指下跌最多12%,现在只能算一个波动。
我相信更多新手们更不知道的,在2022年2月到10月,纳指没跌了三分之一。如果再来一次,你能挺得住吗?
为什么股价会涨跌?最主要就是要看两方面:
企业的利润如何?——也就是每股收益;
市场给予企业的估值如何?——也就是市盈率
股价就是上面两个参数的乘积。
最近美股七雄的业绩和预期其实都不差,但是这也是各家公司在AI上加大投资,而这种投资又是一个连环套,市场不是傻子,到底能不能真的搞出AGI,从而再次爆发新一轮工业革命?大家都在赌。
有人把这轮AI跟2000互联网泡沫做比较,但我平心而论,这次AI真是有东西,真是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和企业利润的,就拿我为例,已经给不同AI平台都付过费了,如今还在付费的就有:Perplexity、Get笔记、Monica、秘塔,如果腾讯的ima开启收费模式,我也愿意付费,因为真的有用!
但是,市盈率是不是给得太高了?这看的不是公司前景,而是市场情绪了。之所以最近股价波动,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所以,如果每天盯着股价和市值,那么散户的投资体验会非常糟糕,特别是美股市场。你难道白天当牛马,晚上还睡不好要去盯美盘,要留意公司盈利发布?有那么多券商、基金机构的专业投资者,你觉得能赢得过别人?
散户要么看好个股,就尽可能长期持有;要么就选择指数定投。前者是“锦上添花”,后者才是长期投资的基本盘。

最近读了美股投资者里无数人讨厌的财经名嘴Jim Cramer的新书,内容还挺适合投资新手去读的,我分享给了我们团队同事们,鼓励他们也可以读读。
他的观点就是:在投资指数基金的同时,也适当投资自己看好的个股。他引以为傲的战绩,就是09年开始推荐英伟达这家公司。书中写到,如今有很多因为英伟达而财富自由的粉丝来感谢他。
我自认没什么本事再选择未来10年的英伟达,我也愿意接受“平庸”的回报率,所以定投IYW、SPMO,以及QQQI这种科技股成分较高的ETF。下一个英伟达,总会出现在这些ETF当中。
同时,我的1Wx1W组合,依然跟着DGI别动投资“无聊沉闷”的分红价值股。确实,如今市场的关注都在成长股上,这些分红股的表现相当糟糕。可是,现金流投资看重的就是稳定且逐步增长的股息,这种被动收入其实也是给我们定投源源不断的“子弹”。
很多人说,巴菲特之所以牛,是因为他永远不担心自己没有现金流去补仓,这点我们散户做不到。
谁跟你说的?如果你每个月都有稳定的被动收入,一旦发生熊市,你未必需要动用自己的工作收入来投入,这些被动现金流不就是你的子弹么?可是,你平日都没有意识去积累这样的现金流,机会来了都把握不住,怪谁?
本月1Wx1W组合,买入以下个股:

其中QQQI的买入是替代DGI操作中的EPD,因为他是一个Master Limited Partnership,对于我们非美国投资者的税务处理较复杂,因此我选择用QQQI去替代。
截止目前,1Wx1W已经进行到第30个月,每年产生7.57K美元的税后股息收入,达标目标的6%。按照现在的进度,要实现每个月1W美元的税后股息收入,还需要16年,也就是2041年达标。

与其关注“虚无缥缈”的市值变动,我更喜欢看累积的被动股息收入的进度。因为股息派发的稳定性要远胜于股价变动,就算遇到熊市,绝大多数公司也不会轻易调整股息策略,这就是美股的特征。
相反,我希望看到美股继续调整,这样我每个月指数定投也可以买入更多股数。至于看到市值下跌?那你不打开APP,不去看,不就行了么?
这不叫自欺欺人,反正你又不打算卖?为什么要去看这样的报价呢?你会天天去问中介你正在自住的房产报价多少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