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事问我:要发展起一个保险团队,人数重不重要?
我说,当然重要啊!没人,还谈什么团队呢?但是,只是人还没用。
因为要记住这样的一个普世公式:人+动力=生产力。
先不谈保险业,聊聊现在经济大环境,就明白这事儿是咋回事了。
现在不都说,出生率下降,孩子少了么?可问题是,孩子少了,人口又没有大幅度下降,那有什么影响呢?
影响大了去了!因为,想要经济发展,就得鼓励消费。而最能推动消费的,就是鼓励年轻人尽快结婚!
为啥?因为结婚就要买房子,搞装修啊!然后还要买车。是不是消费就上来了?
随后是不是还要鼓励生孩子,养孩子要不要花钱?是不是要搬迁更大的房子?
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不断产生新的消费,于是也会推动这个人不断地去琢磨赚更多的钱。
生产力就这么上来了。经济也被推动了。
为什么现在要杜绝任何躺平的言论?因为躺平意味着不去消费!
你不结婚,我不生孩子,哪里产生更多的消费?要知道,不结婚、不生娃,像老年人一样生活,真花不了太多钱。这是事实。
问题是,你不花钱,我不花钱,你和我公司生产出来的东西谁花钱买?没人买,那么大家都完蛋呗!
其实保险业里早就用这个套路在激励人了。
当年我刚入行时,也没啥钱,出业绩赚钱比啥都重要,于是想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甚至于我还听过不少团队主管,平日就带着同事们去看各种豪宅,去试驾各种豪车,不是为了撑门面,而是让你背上巨大的房贷压力,你就绝对有赚钱的动力啊!
那反过来,当有些同事过去那么多年已经赚了不少钱,也没有太大的消费欲望,不想买豪宅,买豪车,是不是会失去动力了呢?当然也有可能。
不过,用不得不消费来产生动力,是不是个好主意?短期有效,长期有极大的副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动力是来自于外在,无论是负债还是消费,都属于“不得不做”。在没钱的时候,我确实会格外努力。可是,当外在的压力消失,动力就立刻枯竭。
一个朋友和我说,他们公司两个合伙人吵架。这家公司在外在看来是蒸蒸日上,朋友也劝合伙人,看在钱的份上,好好谈,不好吗?
你猜合伙人说啥?他说,我已经赚了不少钱,现在干嘛还要来受这份气!
如果你还处于“不得不做”的动力阶段,你会觉得很凡尔赛;但是在我看来,我很理解。
老子都A9、A10了,还需要为了钱,跟你合作来受气?老子明天就可以散伙。
钱到一定阶段,根本激励不了人了。你去问问我们很多同事,这个月做得如何如何,就多发几个点的Bonus,看看有多少人会为此拼命?除了新同事之外,真没多少。真不差钱。
那动力来自于哪里?很简单“我想要做”。
比方说,我上个月开始在浸会大学上为期两年的中医证书课程,也就是“上夜校”。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学这个?
我的光鲜答案是:能够更好地服务我的客户啊!下次见客户,同时把把脉,聊聊养生,不是很有帮助吗?
那底层的答案是什么?更简单:好奇!我觉得中医很有意思啊!为什么风寒感冒就可以通过发汗的方式就能舒缓,发烧就能很快就好呢?
好奇,就会带来很多自己做事的动力,顺带对我保险业务有帮助,这不就是乐在其中了么?
此外,动力还可能来自于“我们一起做”。
特别是保险业,这样的氛围格外重要。我总是和同事们说:你们做业绩,不是为了我,只为了钱,我何必要搞那么多事儿?你看看我公众号文章内容,我的股息被动收入足够让我们家保持现在的生活水平。
之所以我依然有足够的动力,来带你们做得更好,是因为“我想我们一起做得更好”。当时,你愿意加入我团队,不就是希望能够成为我这样吗?那么,我当然要回报你的信任,我希望也让你真的做到,这就会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感。如果你不做,损失前景的是你,对我而言,最多只是浪费前期投入的培训精力罢了。
钱带给人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当年有大客户和我感慨:最幸福的财富阶段,就是5000W到1个亿。
当年我觉得凡尔赛;如今我非常认可。
为了钱,给自己短期的动力,没有问题,毕竟谁都要先解决温饱,给自己财富安全感;
但是,最终,能够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才是真正愿意把一份工作做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根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