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王自如负债1个亿,被限高之后的采访视频。在绿皮火车上,他泡着泡面。
怎么从负债三千多万,一下子变成一个多亿呢?
他的解释是:希望能兑现当时对投资者的承诺,在创业失败后,回购了投资者的股份。

当然,这是他很体面的说法,但是大家默认他当时拿了投资,是需要签署“对赌协议”的。毕竟2018年之前的风投,都会包含这样的条款。所以一旦创业失败,通常意味着个人也随之破产。在咱们这儿可没有“有限责任”这种事儿,懂点国情好不好。
我站在风投角度,在做投资决策时,就必须想明白:我打算怎么卖?他能上市么?有没有被收购的可能性?真的不行了,他能不能回购股份,保证我作为投资者的利益?
当年我两次很幼稚地参与风投项目,都血本无归,就是不懂“买之前先想卖”的基本原则。
环顾四周,我发现大部分人做重大的投资决策,其实也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
最明显的就是:买房。
当你在支付定金之前,有没有想过:这个房子你打算怎么卖?什么时候卖?
如果是自主,打算住一辈子,那么你确实可能不用考虑卖出的事儿。可是你得想想,终究有一天,你的楼会比你更老,你可能要进手术室,你住的楼也可能需要大修,你也还得准备一笔不小的资金。
新闻女王2里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旧楼倒塌,后面还涉及到其他旧楼要维修,所涉及的维修基金对居民而言是天文数字,从而逼迫居民低价卖楼给资本。随着很多城区越来越久,你不能指望房地产行业还能像当年那样,挥舞着支票来收你的房子,然后再给你更多的房子。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如果你打算是买楼投资的,那你更是要想清楚了,谁会来接盘买你的楼?
未来更年轻的牛马,来背上30年的房贷,来当接盘侠?除非你的楼盘位置是核心中的核心,无可挑剔,那么,人家为什么不去买更新楼盘,而是要买你陈旧的二手楼?
况且,未来还有没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买楼?别忘了,当年很多年轻人是被谁催着买楼的?丈母娘!
未来年轻人压根连婚都不想结,哪来的丈母娘?
北上深一线城市的土著,还想着让二三线的年轻人来当接盘侠?你有没有能力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先?你们都在裁员,AI都替代了很多底层工作岗位,年轻人干嘛不在自己家乡躺平?谁老家爸妈还没个百来平的房子?
房子不是不能买,而是只能买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品质最高的房子!因为房子是跟土地位置绑定的,核心就意味着稀缺性,人再少,能上清华的依然是少数,楼盘社区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在签下购房合同时,有没有思考清楚?

还有另外一个很有趣的投资标的就是:实物黄金。
最近黄金税改,很多人都笑说:自己持有的实物黄金原地升值6%——因为卖家的税收成本变相高了。
如今我有定投黄金ETF,年初在决定定投前,我也想过是买实物黄金更好,还是买ETF呢?
我发现实物黄金有个很麻烦的地方:交易的差价很高。
银行也一般只收自己卖出的黄金,甚至有些要求外包装都不能拆。在香港,也就限定的分行可以买卖实物黄金。每个月要跑一趟银行买黄金,我不是很乐意。
之所以考虑实物黄金,我以前有个错误的认知:如果真的发生啥事儿,难道不是黄金更能保命吗?
你想想,我已经说这是“错误”认知,为什么呢?
因为在极端情况下,真正能保命的,根本不是黄金,而是保质期长的食物、药物,以及暴力武器。
如果你没有自保能力,那么拥有黄金只会让你S得更快!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黄金的价值只体现在社会秩序依然稳定、只不过物价有波动的大环境下;
一旦失去了秩序,那么普通人拥有再多实物黄金都是待宰羔羊。
所以,持有黄金能保命,这个逻辑根本不成立。
那好了,在买之前就要考虑卖,那么实物黄金是不是很好的选择呢?至少我觉得不是。除了你能把它当做装饰品之外,怎么都比不上黄金ETF这种证券化的交易方式。国家之所以进行黄金税改,也是鼓励老百姓要投资黄金的话,使用更多证券合规渠道,打击那些地下交易。

有朋友还就真较真问过我:那你的现金流投资组合呢?
我的现金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储蓄保险;另一部分来自于港股和美股的分红股或ETF基金。
储蓄保险的卖出,那当然最简单,而且确定性最高,哪怕有非保证的分红部分,但我依然通过每年获得周年通知书知道我随时卖出时,能够获的多少资金。卖出的方式也非常简单。
港股和美股的现金流组合同样简单,因为我组合内的分红股的流动性都能保证哪怕我一次过都能卖得干干净净,价格也不会太大的波动。在这方面,美股流动性之高,对于我们这种千万美元级别以下的散户而言,更是不用考虑“因为流动性卖不出”的尴尬局面出现。
虽然大部分分红股和ETF我是没有主动卖出的想法,也算是终身持有。但真的当做遗产或者信托资产处理,也远远比房产要简单得多。
对于我这样的“懒人”而言,持有和卖出必须方便,没有太大的成本——金钱和精神的负担,是最重要的。
毕竟,我们的人生不只有投资理财,为何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呢?
配置后,就放着不去理会了,坐等收钱,不是最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