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A和港股上市公司都已经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不知道你组合里的公司盈利情况如何?
又或者说,有多少散户是关心上市公司报表的?还是只关注股价涨跌?
我的港股现金流组合在不断精简,最近又清仓了两支仓位非常低的小公司,都是因为股息调低后,决定卖出(鸿兴印刷以及东方表行)。
卖出获得的金额全部买入周大福创建。
除了中国银行调低了中期股息派发之外,其他均保持不变,或者有所增长。
那我会不会清仓中银呢?目前不会,国有银行股里,除了农行之外,其他均调低了股息。这说明不是中银自身一家的问题。
假设公布年底的终期股息也比去年大幅度低,那可能真的说明出大问题了,这就得判断大环境是继续下行,还是触底?连国有银行都那么难赚钱,其他大部分行业真的更不用看了。先观望观望。
总体而言,这次从港股里获得的中期股息依然比去年同期更多,在通缩时代,“被动工资”依然能够增加,当然是很满意的。
这样的投资策略也非常简单,只要基本面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就尽可能不会做任何操作。
相反,随着现在大A节节攀升,又有不少人开始秀自己的操作等等,让我想到了这么一段话:
在金融市场里,散户有什么?
要啥没啥!无专业,无经验,无背景,三无产品!
他们面对机构,就好像一群没有经过训练的游客,赤手空拳上了战场。结果如何?
但散户里,也可能有些“职业投资者”,或者是“成熟投资者”,比如我这种,虽然依然比不过机构,但是他们却相比散户可能有更稳定的盈利。
他们追求的是什么?
是可重复。
如果某一笔交易可以让自己赚钱,但是这样的盈利没法重复执行的话,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偶尔乱拳确实可以打死老师傅,但是如果要如同闯关一样,面对一个又一个老师傅,你觉得能过几关?
为什么散户也被上头称之为“金融消费者”,这是绝对有道理的。
作为消费者,和作为企业主,思路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打工人,偶尔做一次顺风车,赚了点小钱,或者你把明天不用的车借给同事,收点小租金;
但是租车公司或者二手车行,即使人家有大量闲置的车,也是不会随意跨界,说顺便搞个车队,拉点活,没有这么干的。
做商人就很明白,这么东一下,西一下,没有自己持续的经营之道,最后也是搞不下去的。
想要避免成为“单纯的金融消费者”,我们要有自己的“交易系统”,明白自己什么时候买,该持有多久,什么时候得卖。
会不会因此失去一些机会?肯定会!
即使泡泡玛特涨上天,我自己也买过一些labubu送同事,但是我依然不会买卖他家股票。因为他不在我的交易系统内。可惜么?
那我问你,如果你年薪30万,开车上班,有做顺风车的机会,你会不会考虑?
或许会,能赚点就赚,补贴油费电费也好嘛!
但如果你年薪100万,还会考虑吗?未必了,对吧?
这并不是意味着你的时间更宝贵了,而是你觉得没必要了。才赚多少钱,不乐意搞这些了。
垃圾桶里的空可乐瓶可以卖钱,找不到工作的老太太会翻垃圾桶,从而养活自己;年薪百万精英的你,也不会不知道可乐瓶可以卖钱,但你不值得去翻。
即使偶然垃圾桶也能找到值钱的东西,你能指望意外之财能天天来?那就不叫意外,而叫“经营之道”了嘛!
人的决策,会随着收入的改变而改变的。
我们的投资也是一样的。当你已经有不错的收入和财富,就没有必要去花精力去追逐一些小利益,更何况还有风险。
如果我们追求自己安稳的退休,给孩子一份兜底基金,那么我们要的是累积被动现金流,然后更多时间专注于增加自己的主动工作收入,也就是场外收入。
在被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前,能够增加被动收入绝对值的动力,一定是场外收入带来的更多的弹药。
看着市场里散户们的纷纷攘攘,安心在自己的交易系统内交易,翻垃圾桶的空瓶子是不会让我实现财务自由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