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贝的事儿,让我们有机会更多了解餐饮行业的很多内幕。
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概念,就是:菜金比。意思是,你在餐厅里花了100块钱买单,你猜有多少钱是真正用在食材的成本上?
公布答案:20%到25%。
剩下的钱去哪里了呢?用在了店租,水电,人工,物流,冷冻仓储,最后才是利润。
当年我参与过一家香港餐饮连锁店的众筹,大概了解过利润情况,真不高。很坦白说,做餐饮,是一定要有梦想和热情,仅仅为了利润,哪个行业不能做?干嘛要干起早贪黑,还很容易出事的餐饮业?
做餐饮要赚大钱,就必须要搞连锁,搞品牌加盟。
你听到25%的菜金比,也会纳闷:不可能啊,我家楼下的夫妻店没那么大成本啊,甚至于他们的肉都是每天凌晨自己去买的。
没错,舌尖上的中国,包括另外一部讲烧烤的《人生一串》,展现的都是店家怎么亲自挑选肉,怎么处理,怎么出摊等等。他们绝大多数的成本,或许都在食材上。
可问题是,没有任何一家夫妻店,能够做成连锁。因为连锁没法亲自去买菜,亲自去当厨师的。因为你一定要雇人去做。
雇人就会出问题。当年我参与入股的餐饮品牌,从大老板那边就听到一些吐槽。他很辛苦地从内地找愿意来香港的主厨,然后让他适应,陪他在菜式上创新,可是结果呢?
结果就是,连续遇到好几位主厨在适应成熟后,被竞争对手挖走,或者自己去开店了。
如果要开连锁店,那么中央厨房的模式就是必须的,根本不是一个选择。
否则,你不可能控制食材的质量,无法控制出餐的速度,无法保证菜品的质量。
但成本会下降么?很难。因为食材的价钱摆在那边,可是中央厨房的成本,冷冻等等,其他成本必然会逐步超过食材,菜金比25%就是这么来的。
可是你也会纳闷,为什么有时候我觉得,在有些餐厅吃饭,我自己去菜场买整桌菜的食材,都不止这餐的买单价呀?
对啊,你想想,为啥呢?你觉得吃的牛肉,是西贝那种2年保质期?还是20年保质期?甚至是不是牛肉?
很多人说西贝贵,说的没错,这涉及到他本身的定位。你真要性价比,确实就该去找本地的夫妻店。可问题是,如果你是个外地人,或者说是外区人,你怎么找到这样的店?你怎么知道某书上的吹嘘,并不是买的水军呢?
你根本没法区别,所以不希望冒险的话,你只能选择西贝这样食品工业化的连锁店。他们性价比不一定高,肯定不是现杀现炒的,但是你至少能确保,食品安全是可以保证的。
就好像,你去全世界任何一家麦当劳,你都知道,肯定不会惊艳好吃,但一定是安全的。
金融投资,其实也是这样的。
你觉得有没有个人投资者,他的10年,20年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超过巴菲特的?
绝对大把!
但是他们投资的资金量能不能跟巴菲特相比?当然不可能。你以为过去10年巴菲特似乎只是和标普500水平差不多,我们投资指数基金都不差,是他水平低了?不是啊!是他的资金量太大了!根本不可能全力追求最高回报率。
个人投资者就好像是一家夫妻店,甚至于只是自己在家里做饭,质量比米芝莲3星都好吃,都惊艳,绝对不奇怪!
但是他们没有能力开连锁,他们的接待量是非常有限的。
当你的资金量达到一定程度,你只能把大部分资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就好像去你印度,你只能选择麦当劳,或者西贝(假设他家在印度有),因为你知道,这样的餐厅能避免你拉得脱水。
你觉得整个金融行业各种公司和基金的“安全度”,会好过在印度找吃食?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想花时间自己做投资,就好像不想自己买菜在家开伙,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选择靠谱的大公司,或者大型的指数基金ETF。
他们绝对不会给你市场上最高的回报率,但是你知道在“金融工业体系化”之下,他们至少能够保证品控的下限。在整体市场还不错的情况下,你不用担心会爆雷的情况。
所以你就明白,为什么如今很多高净值客户反而会很喜欢配置储蓄保险这样的标的,他们不知道回报率不高么?别觉得人家钱多人傻。相反,就是因为他们非常明白商业本质的逻辑,才会选择这样安全性高的工具。
我知道你的菜金比只有25%,那我就放心了。如果你让我觉得“物超所值”,那么我反而得担心,我到底吃的有多少是高科技?我能不能放心让孩子吃?
选择投资工具和公司,道理不一样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