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书都在探讨AI时代,孩子怎么学,父母怎么教。
万维刚老师就把他之前一季《精英日课》内容重新汇集成一本新书《人比AI凶》,不少关于在AI时代,我们成年人该如何学习,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如今我也在不断地用自己的实践去启发我们团队同事们。
于是,也有很多人开始思考:既然AI拥有的知识量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个人,那么我们的孩子还需要像现在这样背书、刷题么?
我的答案是:至少在高中之前,其实是必须的。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我们任何一个成年人的学习。
你知道咱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是脱胎于什么吗?是普鲁士教育。
在工业革命发展的早期,社会需要大量的工人。他们不需要知道一支铅笔从头到尾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只需要知道在自己的工位上,应该怎么做。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教育都是有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的,就像工厂需要标准化的零件一样,确保所有学生接受几乎完全相同的知识灌输。这是保证教育的底线质量,也便于管理和评估。
在学科方面,我们的课程被分成了语文、数学、物理等等独立科目,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标准化解题步骤,比方说,语文作文是要有“开头、正文、结尾”的;数学应用题是一定要先写一个“解”字的,这就是每个流水工位的上的标准流程。
除了教学内容之外,你有没有留意我们上课要怎么坐?老师走进教室之后,班长是不是要叫“起立”,然后齐声说“老师好”,然后才能坐下。
这些是在干嘛?很简单,服从性训练嘛!在流水线上,就必须要保证规则至上,遵守纪律,还要听从工头的指挥。不存在“质疑和创新”的空间。要是你在你的工位上乱来,下游的流水线岂不是会出错?
因此,咱们中国的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功底是打得非常扎实的,可是在科研创新方面,真的远远不如欧美学生那样有创造性思考。
2007年我拿着全奖到美国读硕士,同一个研究小组就有不少欧美同学,他们在考试GPA上未必能像我一样拿4.0,但是在和导师进行科研探讨方面,他们的脑洞让我叹为观止。当时的我,依然更加习惯听从导师指点的方向走。让我自己想?我怎么想?
按照流水线工人培养出来的,我怎么自己制作电灯?我什么思路都没有!
当年上海交大的本科阶段教育也并没有太多培养科研能力的内容,我也理解,毕竟本科阶段培养的依然是“听话能干活”的工程师和管培生。只有真正去攻读研究生时,才会涉及研究开拓的内容。
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需要什么样技能呢?两种:记忆能力和适度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质上,咱们的教育是筛选在这两方面能力能均衡或者特别突出的人才。其他能力,不在我们的考量范围内。
当年高考时,有语文题是要默写诗句,当时我脑袋卡壳,愣是没写出。相反,有不少人真有“过目不光”的能力,我还是非常羡慕的;
幸好,当年我在逻辑推理能力上非常不错,所以理科是我的强项,高考物理还拿了满分,弥补我在语文上的弱项和数学的滑铁卢(03年高考数学题啊......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那我想问,以如今AI展现出来的能力是什么?是不是恰好就是记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我们团队AI知识库最牛的地方,就是能够把我放入的上万资料,在回答时立刻进行检索,然后进行重新组合与推理,给出的答案常常让我惊讶!很明显,未来生成式AI会越来越强,而且几乎免费获得......
那我们通过12年基础教育的培养在干嘛?搞了半天,根本不如AI,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现在还在背古诗,还在刷题,有意义吗?
我的观点是:有意义,而且是必须的。
昨天我给女儿默写英文单词,不知道为何,她始终卡在拼写write这个单词上,抄写、背诵了很多遍,却依然记不住,让我很无奈。
可是,你说如今有AI了,就不需要背单词了么?不认字,有AI有什么用?是要靠AI来说话写字么?
同样,无论是古诗、基础的算数和数学的基础套路,这些基本功没有任何捷径,该背,该熟练,还是必须的。只不过,有没有必要在熟练掌握后,继续无限制地刷题?那就没有必要。相反,可以通过AI来整理自己的做题记录,发现自己在知识点掌握上的薄弱项,然后按照记忆曲线去训练,我觉得这个才是正确的AI使用方式。
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和知识基础,你都没有办法发现“AI幻觉”,那被AI欺骗都不知道,你以为AI是你的玩物,实际上你会不会成为了AI的“宠物”?
我们成年人是不是也一样?加入保险业的新同事,如果连最基本的保险概念功底都不牢固,直接就跟客户谈AI教你的法商、税务,你能聊到我们的解决方案?你还不如直接让AI来面对客户呢。
我对中医感兴趣,但也明白靠自己半路出家胡乱看书,是无法建立一套系统思维的。于是,我就开始花两年时间在浸会大学,安心上中医学的证书课程。该背的汤头歌,就得背,在能够把知识直接灌输到我的大脑思维之前,AI无法替代我自己“真的懂”。
另一方面,学校要照顾到那么多学校,“三统一”是必然的,普鲁士教育体系依然是适合我们庞大的人口基础,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多资源去像北欧那样走个性化教育的路线。
所以,家庭就必须提供个性化的教育。特别是在孩子自主探索和研讨方面。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我们安排长周末假期去哪里时,我6岁的女儿已经习惯发表意见,那么不如把决策权交给她。我们提供各种初步的选择建议,让她进行研究,最终旅途是否愉快,也是她做出的决定。未来,我们还打算把一些更长的度假旅行,让她全程来安排,培养她自己去搜索、研究、安排路线的能力。
能根据AI的判断,来做出自己的选择决定,这难道不是一种AI时代很重要的能力么?
还有一种能力,我们很多成年人都缺乏的:提问能力。
虽然现在ChatGPT已经推出主动汇总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能力,未来各种模型也肯定会跟进,但是你想要用好AI,关键还是:你想明白自己想知道什么?知道怎么提问么?
你看看各种工作群里,有没有人问的问题,你根本看不懂她到底在说什么?!
因为这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与其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
不如问孩子:今天有问什么好问题吗?或者今天有没有想到什么好问题?咱们一起来研究下?
如果你或者孩子喜欢《西游记》的故事,我又要安利一下渤海小吏的《西游成事智慧》这本书,他在书中点出了很多好问题,都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还能这么思考和解读的。
我们成年人的终身学习,本身就是依靠自己的兴趣。能否通过自己想到的好问题,不断深入学习,想到更多有意思的问题,这样学习的乐趣不就产生了么?如果能够和我们的工作有关,这不就是在提升我们自己个人价值么?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正是这样被慢慢拉开的。
当我们看到孩子之间的成绩产生差距,展现出的能力开始拉开距离时,我们也得想想,作为父母,我们自己有没有跟上时代和优秀那批人的成长速度呢?
你卷孩子,也至少得卷自己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