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送外卖、跑滴滴的,基本上大部分都会微积分,名牌大学毕业,进入外企、大厂,勤勤恳恳到35岁,没想到就被输送到社会当人才了。
相反,你有没有留意,那些同学圈里混得还不错的,多半是以前读书不咋地的,特别喜欢闹事的。
这并不是读书无用论的宣扬,而是大部分人读错了书。
我们的教育体系,主要目的是进行人才的筛选,而不是培养。大筛子摇起来的话,最简单的就是用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来考核孩子的记忆力和运算推理能力,至于你的想象力啥的,在作文里展示下就行了,而且必须要求正面!
所以,能够从这个体系下脱颖而出的,多半都是乖乖孩,不但听话,甚至于是一根筋。
一旦走入到社会,处处碰壁。为什么?社会运作并不是如同书本上那样“人人都有光明未来”的乌托邦世界,并不是你成绩好、业绩好,就能得到表扬的学校时代。
咱们的基础教育,缺乏了对于人性的探讨和认知,每个毕业生都如同小白兔一般,以至于能考上港大的高材生,都会被电诈骗得跳楼自杀。不要说孩子如何如何,是我们教育本身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那怎么学?我女儿都很喜欢读西游记,但是大部分人只是关注取经故事,最多调侃一下“平账大圣”,可是却没有关注作者写下的人性智慧。
比如,还记得悟空是怎么被菩提祖师赶出去的么?没错,就是在其他师兄弟面前卖弄学到的72变。
祖师看到了,很生气,他把悟空叫来,说了这么一段话:
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随后,祖师就让悟空: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
祖师明明白白提醒了我们一件事:人性是贪婪的,是禁不起试探的。只有明白不要试探人性时,才算真的得道了。
孙悟空被赶走,这段故事其实算是“抄袭”的。借鉴了什么呢?就是六祖慧能得传衣钵的故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个已经很牛了对吧?
不识字的慧能,来了一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惊为天人。
但问题在哪儿?“身是菩提树”的神秀,是上首,人家写完,你像批驳一样,在人家旁边来这么一句,什么意思?
人家的脸往哪里放?就算神秀有涵养,但是你能保证其他师兄弟不会来找麻烦?
慧能虽然有慧根,但是却买有开智慧,不懂得藏拙。
五祖弘忍夜里私下为慧能说了法,慧能听到《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大彻大悟。
但问题是,为什么五祖要私下说法?不能众生平等,一起开坛做讲啊!
确实不能。
一方面,每个人的慧根不同。同样的事儿,对一些人一讲就明,数学老师的那句:简而易得,不说了。对我而言,确实没啥好说的,可我同桌就崩溃了啊,他不懂这个“简”在哪里,他不懂啊。
段永平在雪球里叨叨叨,都能汇集成一本厚厚的书,可是依然有很多网友评论:他这方面不行,回报率还不如我。你牛逼,你的财富不到人家千分之一,也没妨碍你去指点人家怎么做投资。那段永平还有啥好多说的呢?
另一方面,更关键,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没慧根,不如别人,特别是一个扫地的文盲都比我有能耐?好啊,我就你的扫帚,打断你的腿,看看还是不是有能耐?
五祖见慧能大彻大悟,就将自己的衣钵传了给他,但是又说了一句: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什么意思?赶紧跑啊,有人要搞死你!
在一个满院和尚,一辈子修如何克制自己贪嗔痴的环境,弘忍都不相信自己弟子的人性。
这就是见识,就是智慧,就是宗师开悟的表现。
后来,慧能确实跑了,但依旧磨难重重,甚至还隐藏到猎人圈子里好多年去韬光养晦,这可是记录在正史里的。
人性禁不起试探,哪怕修为水平已经很高的僧团,依然逃避不了。
看到这里,我想请问,有多少人在读西游记时,有这样思考过?我很诚实,我就没有。我也是读了《西游成事智慧》,才明白,竟然还有这样的人性智慧在。
你说,不学这些,能不碰壁么?
那些混得好的“学渣们”,如今反而能混出样子,并不是读书无用,相反,读书很有用,比如这段故事,你学到了,是不是能提醒自己,别总瞎炫耀。
“学渣们”也多半是碰壁后,立刻调整,吸收经验,因为他们是普鲁士教育的“失败品”,反而不会被条条框框和“标准答案”给限制,这些智慧,成为他们的“参考答案”之一。恰恰,牛马需要做事,而往走上则需要学会谋人。
孩子在学校里,读好手中的书,自然重要;但是要让孩子尽早明白人性的真实一面,走出父母创造的“楚门的世界”,才是更加重要的家庭教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