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们带孩子去西雅图的朋友家玩,他们带我们去海边抓螃蟹。
原理也挺简单的,把放丑的鸡腿肉或者鱿鱼,装到一个专门的笼子里,抛到海里去。过几十分钟,再拉上来。跟钓鱼是不是没啥区别?
我们家是第一次去玩,自然每次收网时就很兴奋地看有没有成果?
然后跑去旁边看别人收网时,每次都有收获,就很惊喜,期待自己下次也能有收获。与其说是想要钓上螃蟹,不如说是收获这件事产生的情绪价值。
那些经常来钓螃蟹,甚至我怀疑他们是直接把螃蟹卖给鱼市,他们是来“工作赚钱的”,他们的心态看上去很平稳。
装诱饵,抛海里,收网,若有螃蟹就量下尺寸,合格装桶,不合格抛回海里;然后上述过程再来一次...
这个过程中,根本没什么丰富的内心戏,纯粹就是一个体力活。
为啥我们和他们有那么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知道,这事儿就是个概率,只要带的是标准装备,那么靠的就是大数法则。
哪怕他们最初也有兴奋,渐渐的也就那样了。
在投资市场里,绝大部份散户收获的,不也是丰富的内心戏么?
在看了某大V的推荐后,报表都不看一眼(反正也看不懂),就下单买入,然后看着股价比买入价高了,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投资能力简直就是被埋没了!
可如果买入后就股价下跌呢?每隔5分钟去看一眼,慢慢地怀疑:自己是不是被当韭菜给割了?某大V是不是就是忽悠我们散户上车的?
你看某些每天收盘就感慨一通的短视频号,觉得他们不去横店才叫埋没人才。内心戏那么丰富,上戏还是中戏毕业的?
为啥我很明白这样的心态?因为我曾经也是他们的一员啊!
但是,我有学习能力啊!怎么能被短期情绪所影响呢?于是开始苦读各种投资经典,巴菲特给股东的信,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之类的,我都读过,有些还写文章、做笔记。各种财经大咖写的新书,我都会找来拜读。
于是,我和大部分朋友聊投资,都能侃侃而谈。
可是,这样就能赚钱了么?想啥呢!证券公司大堂里坐得那么多老头,每一个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刚刚93阅兵后,都能对军工股分析得头头是道!赚钱了么?不重要,不是收获了那么多知识嘛!知识就是金钱,不就赚到了么?
金融消费者,学习不也是得交学费的么?正常!
后来我才明白,大部分散户的知识储备和他的投资回报是无关的。因为,“学得越多,越反动”,这事儿在散户投资界,就是一句名言!
从2017年开始,我总算听话,开始定投美股QQQ,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的投资终于开启了稳定收益。
从2021年开始,我卖出所有中概股和港股里的科技股,全部买入央企国企股,以及“李家股”(长江基建、电能实业),安心收取股息,无论外面是涨是跌,我都不理会,反正定投和持有。
我太太根本不懂啥啥股,就听我指挥,每个月定投,然后持有,除了定投那一天,基本上连账户都不打开。如今她的账户累积回报率,恐怕比堪比经济学家的大爷们要好太多。
我的知识储备虽然继续在增长,但是已经不为了投资收益而去学这些玩意儿。去学点自己感兴趣的,比如中医、认知提升,甚至于学日语,都是如今我的学习方向。
一顿操作猛如虎,回报不如6.5%。
想要收获情绪价值,去看看短视频,电视剧,不挺好吗?最近我在看林允儿的《暴君的厨师》,多乐呵啊!干嘛要花钱去当金融消费者体验内心戏呢?
想要学习就回归学习,别在股市里装个好学生,看看吉力说视频号、公众号,不也能学到很多吗?你看你都没打赏,不像股市还要问你收学费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