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和太太的好朋友几家一起旅行,在饭桌上,有朋友就聊起:女儿买东西时,总觉得贵,不舍得买。为啥呢?
原来,孩子以前问爸爸:我们家收入是怎样的呀?
她爸爸开玩笑地说,我们家每月收入不高的,算是穷的喔。
朋友打趣说:以后有男人用一块糖就把女儿骗走,到时看你怎么办~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女儿该不该富养的问题嘛。别说每个家庭不同,甚至于每个人对待这事儿就不一样,甚至于对于“富养”的定义都不同。
我们传统的理念里,男孩吃点苦无所谓,反正一切都要自己打拼的,穷养更好;女儿就别吃苦了,而且还要打开眼界、见世面,否则轻易被不适合的男人骗,毁了一辈子的幸福。本质上,这其实也算是一种“性别偏见”,把女性当做“弱势群体”,需要保护的。
在我的理念里,其是男生要“穷养”也是没道理的。很多心理学书籍已经说明了,意志力这事儿是有“限额”的。如果把过多的意志力克制自己适度的欲望,那么他就不会把意志力再放在其他领域,比如更重要的学习和个人成长上。就好像,孩子很热、很渴了,希望买一个冰淇淋吃,这都因为父母用“没钱”为理由而拒绝,还期望他能回家更努力地刷题,这不是扯淡么?
凡事都“适度”是最好的,我自己都会时不时满足自己的欲望,也会买不少“吃灰”的东西,让自己开心,花得钱又是合理的,干嘛不去做呢?
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消费观,我觉得也算是“财商课程”重要的课题。
今年春节收到的红包,我们拿出三百块钱给她,让她在景德镇旅行时,可以自由地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于是,她会鼓起勇气自己问老板某个东西是多少钱。也会遇到一些单价太高的,她自己决定“再看看”。
把“能不能买”的思维,转换为“买哪个”,同时也让她在实际生活中练习简单的算数,这些钱花得很值的啊。
当然,因为她现在还小,不存在直接买单价太高的欲望;不过,我们俩也会时不时告诉她,可以把零花钱存下来,之后买更贵的东西。适合的昂贵欲望也当然值得被满足,但是需要付出代价且“延迟满足”。钱都是靠赚,靠存,靠投资,积累下来的。
在春节期间,我也告诉她,剩余的压岁钱,我们都在帮她进行了投资。
她问:什么是投资呀?
我说:如果你的钱放在你那个钱罐里,会不会自己变多呢?
她说:当然不会啊!
我继续说:所以把你的压岁钱放在投资里,等将来钱就会变得越来越多呀!
很显然,5岁的她还不能完全听懂,但是只要她愿意问,我也愿意尝试用她尽可能能理解的方式去回答,最终她能看懂这张表,能把这样的长期投资理念也成为她自己的财富。
投资纳指指数基金并非唯一的方式,如果没有太多投资经验的话,其实咱们的储蓄计划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通过5年时间慢慢储蓄,在10年后就能有总保费9.5%的终身年金作为孩子的被动收入。
一点一滴地积累,未来孩子读完大学,就能有等同于同龄人平均收入的被动现金流,那孩子是不是就能有更多的人生选择?这就是我一直鼓励身边朋友们做的“给孩子的低保基金”。
“富养”是钱的事儿,更是理念的事儿。你们家的富养,是怎么做的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