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到处是批斗李首富,该S的算法还推波助澜,一旦点开一个相关的帖子,后面就是铺天盖地的刷新。
中L办作为靠山的大公报连续几次口号式文章,如同以前的大字报,对此老百姓还连声叫好,甚至于大部分发帖的人都没搞明白他家到底是“卖港口”还是“卖经营权”,真是辟谣跑断腿,索性他家这次公布业绩时,连记者会都不开了,反正知道你们要问什么,业绩不是重点的话,又何必给记者们制造新闻呢?思路清楚!
老百姓看不懂就算了,如果是做企业的,见多了这种新闻和舆论,只能感叹“民企环境依然艰难”。“姓资还是姓社”这种帽子现在依然可以随便扣人头上,生意还怎么做?
联想到,汇源果汁当年要卖给可口可乐时被商务部阻止,结果呢?2018年汇源果汁因财务问题停牌,2020年退市。当时打的旗号是啥?民族品牌...
人家做得好,要卖盘套现,你说这是民族品牌;可经营不下去的时候,怎么不出手去拯救民族品牌呢?要知道,当年打算卖给可口可乐,恰恰就是汇源的控股股东朱新礼在主要推动,他希望通过出售公司股份套现,并解决公司高负债问题。
如今李首富为啥要卖港口的经营权,大家心知肚明,要一个加拿大国籍的商人“爱国”硬挺着?这事儿怎么听怎么有意思。
恰好,看到很多人连带扯公摊面积和楼花是李嘉诚创造的,现在内地房价大跌,他也是“罪魁祸首”!于是,我还特别查询研究了下,发现“公摊面积”这事儿,还真值得科普。
先讲结论:如果没有公摊面积的概念,很可能按照现在的形式买楼都很困难!并且,这个概念的首创者并不是李嘉诚,而是已经被大家捧为“爱国大商人”的霍英东。
1952年之前,香港沿袭英国法律,房产只能按整栋楼买卖。普通居民无力承担整栋楼费用,只能租房。为解决这一问题,霍英东首创“分层销售”模式,允许按层购买,但单层价格仍较高。随后推出“楼花”(期房)制度,通过预付款降低购房门槛,开发商得以快速回笼资金。
分层销售后,公共区域(如楼梯、电梯)的维护费用需由各层业主分摊。当销售单位细化到“户”时,因户型面积不一,无法简单均摊费用,纠纷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发商引入“公摊面积”概念——按每户实际使用比例分摊公共区域成本,形成独立产权。例如,一套建筑面积70平方米的房屋,若套内60平方米,公摊系数为16%。
20世纪90年代内地商品房市场起步时,借鉴了香港的公摊制度。开发商通过公摊将公共区域成本纳入房价,实现“零售化”产权销售,降低购房门槛。
公摊面积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透明”,所以在2013年,香港生效的《一手住宅物业销售条例》要求以实用面积作为房产销售的标准。实用面积的定义为:单位内部的可使用空间,包括墙身的厚度,但不包括阳台、工作平台和其他分摊面积。开发商必须在楼盘销售时提供详细的楼盘资料,包括单位的实用面积、平面图、价格表等。同时,香港二手房买卖也基本上标注实用面积,你看到街边房产中介门面贴出来的房产面积,默认都是实用面积。
现在内地很多烂尾楼导致大家开始卖“卖楼花”,其实香港的楼花制度是保障买房者的。
在楼花未建成、未交楼期间,买家通常只需支付发展商指定的分期付款,并不需要开始偿还按揭贷款。例如:签约时支付楼价的5%,之后按施工进度支付10%、20%等,直到楼宇竣工。
在楼花竣工并交楼后,买家需要完成交易,并开始偿还按揭贷款。按揭供款通常从交楼后正式开始,银行会在交楼时发放贷款,买家需按月供款。
为保护买家权益,香港有一系列法律和措施来降低楼花烂尾的风险:楼花买家支付的分期款项(如首期款)必须存入由律师事务所管理的信托账户。这些资金不能直接用于发展商的其他用途,只有当工程达到特定进度时,发展商才能提取资金,保障买家的付款不会被挪用,降低发展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根据香港法律,发展商需向买家提供建筑工程完成保证,通常以银行担保或保险形式存在。如果发展商未能完成项目,买家可以通过担保机构或保险公司获得赔偿。
为什么这种制度咱们内地不学?你猜猜?
不过,之所以我确实会关注对李嘉诚的舆论,也是因为我是李家几家公司的小散户,我靠着他家公司给我“养老”呢!
比方说,李泽楷的PCCW,虽然刺痛了老一辈香港股民的心,但是近10年来,他家派息相当稳健,背靠香港电讯这支现金牛,再加上越来越稳定的ViuTv业务,现金流还是相当得好——亏钱?那是账面上的事儿。
大儿子李泽钜的长江基建,以及子公司电能实业(港灯的母公司),派息同样非常稳定。
长江基建到今年刚刚公布股息调高后,已经是连续28年股息增长——虽然近几年的增长已经算是“象征性”的,不过这个记录依然是港股市场里的唯一!
在李嘉诚被批斗之后,长和、长实系的股价都纷纷下跌,包括长江基建和电能实业,目前长建的股息率已经达到5.34%,算是相当吸引了。哪怕你就当做一支不到期的债券来看待,这个息率也算是很不错的。
作为咱们散户,其实该关注的不是什么中美冲突的大事,而是要判断所投资公司的业务是否会受到影响?
长和和长实,他们业务本身波动就比较大,所以不在我的现金流组合内。不过以长建来说,他家根本不能算是一家香港公司,看成是“英国澳洲”公司还差不多,毕竟盈利大头全部都来自于英国和澳洲。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比例也相当小。
长建持有的这种基建资产,通常都和当地政府签订“准许利润”的协定。香港的港灯和中电之所以可以定期调高电费,就是为了保证背后经营的两家公司能够获得8%的利润。
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受监管市场中,长江基建的电力资产收益与通胀挂钩。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受监管业务在通胀上升时,长期可通过调整收入及受监管资产基础(Regulated Asset Bases)实现收益增长。这类市场通常采用“收益=资产基础×监管允许回报率”的公式,保障基础收益水平。
这些受监管资产的协议条款是定期和当地监管商谈的,一般而言不会有太大的改动。
当资产额达到一定程度,资产安全要比资产增值更加重要。宁可稳定收益,也不愿意冒太高风险去追求高收益,毕竟更多的资产对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效应也是越来越低。
有人问,李嘉诚为何不谈高价卖?毕竟港口经营利润也是挺不错的。就是因为出现的不可控的风险。
我们自己个人理财投资也是如此。想着高收益暴富的,一般就会成为别人致富的贡献来源。作为普通百姓,能够安安心心地获得一个5%到6%的长期年化,有稳定的现金流,就是最好的家庭理财。不贪心,最重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