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刚入行,在一次分享会上,听一位前辈讲述他们团队如何带新人。
分享结束后,有同事问:“如果新人没有客户怎么办呢?”
他愣了一下,然后说了一句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话:“你会问太阳明天会不会从东方升起吗?新人没有客户,难道不正常吗?我们招人,就是要你们去寻找客户。如果要我帮你找客户,我为什么不直接雇一个拿底薪的秘书来做?你又凭什么拿佣金?”
说实话,当时作为新人的我,听了心里很不舒服。但时至今日,我却完全理解了他。很多人总觉得自己是“人才”,做事的方法却把自己定位成了“人力”。

“人才”和“人力”究竟有什么区别?
一位投资大佬曾这样分享过他们的经验:他们搞量化交易,脑中有了大致的算法和思路后,就招来硕士、博士,让这些人把想法付诸实践,最终实现盈利。这个过程当然需要思考和不断尝试,这也是这些高学历员工的价值所在。
但他们算是人才吗?不一定。因为核心的想法和市场预设都是老板给的。如果老板不给这些呢?假如老板只给你一笔小钱和一周时间,然后看你能赚多少,并且还要你讲清楚是怎么赚到的。如果你是凭运气,那抱歉,你只适合自己买彩票或者当个散户,公司不会留你。你必须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盈利模式的底层逻辑、资金容量的限制等等。
能讲明白这些的,就是有潜力的未来合伙人,这叫“人才”。讲不出来的,抱歉,那就只是“人力”。企业之所以要招你,无非是工作量大了,需要能干活的“码农”。
想一想,为什么大部分企业招聘都是HR先面试?HR全称是“人力资源部”,他们负责招募的正是“人力”。HR面完,主管面,主管面完,部门经理面。只要大家觉得你OK,你就被录用了。多数情况下,老板根本没空见一个“人力”。因为人力随时可以从市场上找到替代品,老板又不与他们直接打交道,何必浪费时间?
未来如果AI的生产力极大发展,最先替代的是谁?必然是“人力”。你或许愿意降薪,但你的工资能比电费还便宜吗?这就是当下社会中,大多数人面临的窘境。
-
人才: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也为自己赚取分红。
-
人力:被动“领取问题”并“解决问题”,一旦有谁解决问题的速度比你快、成本比你低,你就会像一颗老旧的零件一样被淘汰。
保险业当然不会什么都不教,就让新人直接出去签单。恰恰相反,现在很多公司和团队的培训甚至有些“过度”了。要知道,优秀的销售,从来不是在培训室里诞生的,而是在一次次被拒绝中成长起来的,无论是心态还是专业能力。
因此,新人该问的,永远不是“我没有客户怎么办?”,而应该是:“我遇到了一个这样的客户,他有某某顾虑,我做了这些尝试,但现在情况是这样,您建议我还能做什么?”
这才是提出了一个实践后的“真问题”,一个真正具有“盈利价值”的问题。
我知道,这对很多人来说非常难,包括我自己。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解答给定的题目”,几乎没有机会去训练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很多国内的学霸到美国读博时都倍感挣扎,因为他们不习惯自己寻找课题。不是所有教授都会帮你开题,给你一个现成的题目,更多时候需要你自己去阅读大量论文,寻找研究角度,还得判断这个方向有没有价值,以及是否已被他人抢先研究。
我后来决定博士退学,也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异常艰难,我缺乏那种从零到一创造的能力。我更擅长模仿,就像读书时,观察学霸的方法,然后依样画葫芦,举一反三。但要让我开创一个全新的领域或问题,我确实力不从心。
那我就注定只是“人力”吗?我不甘心。后来,我找到了一条新路:模仿其他领域已经成功的模式。既然某个方法在别的行业能行得通,为什么不能拿到我们行业来试试?
2013年,“自媒体”的概念还未普及,最多只有博客。但我当时已经收到过很多商家用电子邮件发送的“电子杂志广告”。这个概念虽然老套,但启发了我:为什么保险业不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自己编写电子杂志,然后通过邮件更高效地触达我在香港认识的朋友们?
这就是我12年前的“自媒体”玩法。在我的团队里,没人做过类似的事,我是第一个。然而,这套打法在其他行业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在当时的保险业,却是一种创新。
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当然有。客户立刻蜂拥而至了吗?当然没有。但是,一旦开始了尝试,你就能从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里,去探索解决方案。
渐渐地,从零人脉起步的我,在保险事业上终于有了起色。同年10月,我竟然做到了MDRT,还成为了全公司的新人奖得主——而我,当时只是一个应届毕业生。
如今我才明白,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美式思维。如果你读过美国的教科书,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案例和故事,甚至整本书的理论都是从一个案例延展开的。这就像“五月花号”的乘客抵达美洲,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只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而不是坐等别人给你出题。
保险业需要的,同样是这样的人才,而不是人力。如今,AI时代的工具层出不穷,许多行业早已将AI玩得风生水起。我们保险业的许多人为何还在原地踏步?
为什么我们不率先去做些新的尝试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