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退休,他已经反复建议过散户,优先投资标普500,甚至于都不是他们自己家的巴郡。
同样有无数理财投资的科普书籍,建议选择指数基金,我自己持仓和定投的,指数基金占到50%以上的比例。
可是,指数基金也是有很大问题的。你可以投资,但是也要明白他的缺点在哪里,随后自己怎么去权衡。
我先讲结论:被无数人推崇的指数,比如标普500,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追涨杀跌”机器。

几乎现在存在的任何指数,都存在一个“加入和退出”的机制。
以标普500为例,有一个委员会,定期会核定,哪些公司新加入指数,又剔除哪些公司。
那以什么为标准呢?公司必须市值够大、最近赚钱、流动性好的,那就可以加入;相反,市值跌没了、业绩不行了,那就踢出去。
确实,这样的指数更新机制,能够把牛X的公司都逐一纳入,逐步换血。
但问题在哪里呢?
这种更新机制似乎和你隔壁炒股的大妈没有任何区别:谁涨得好买谁,谁跌成狗踢谁。
投资研究机构 Research Affiliates 做过一项长达几十年的回测(Research Affiliates: "Buy High and Sell Low with Index Funds!")
结论很有意思:
从1989年到2017年,那些被标普500“无情抛弃”的股票(排除掉被并购或私有化的),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平均跑赢那些“新晋宠儿”超过 20%!
更夸张的是,如果你专门搞一个策略:买入所有被标普500踢出去的倒霉蛋(只要不是破产的),在接下来的5年里,你的年化收益率能比标普500指数本身高出 5% 以上。
沃顿商学院的杰里米·西格尔(Jeremy Siegel)教授也做了一个类似的研究(Jeremy Siegel: "Long-Term Returns on the Original S&P 500 Companies"):
如果一个投资者在 1957年(标普500刚创立时)买入那最初的500家公司,然后死都不卖,完全无视后来指数的任何调整,结果会怎样?
按照常理,这500家老古董里有很多都倒闭了、过气了,应该跑输不断换血的指数才对吧?
这组“僵尸组合”竟然跑赢了标普500指数本身!
原因很简单,标普500为了维持“时尚感”,不断高价买入热门股(像当年的互联网、现在的科技巨头),却低价卖出了那些分红丰厚、估值极低的“现金奶牛”。
类似的,道琼斯指数也做了这样SX的行为,在1939年把 IBM 给踢出去了 。
这一踢,直到1979年才把IBM加回来。在这错过的40年里,IBM涨了 562倍!而原本留在指数里的AT&T才涨了3倍 。
你要明白,指数基金虽然被称为“被动投资”,但是这种指数的成分股本身还是由人和机制来进行筛选的。这种筛选机制通常就意味着“追涨杀跌”。
我们在投资指数基金时,也要明白自己在“偷懒”的同时,也放弃了什么。
这也是为何,我自己在投资指数基金的同时,也会持有1Wx1W这样的个股组合,并且这个组合内的成分股只要不出现股息削减的情况,就不止损,不止盈。
最终,这种组合一定会出现只有20%的个股累积的盈利超过整个组合80%。但那又如何呢?
而且这种事儿,也只有散户能够做得到。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基金会允许基金经理“不作为”,基金买入之后,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动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的。
这也是咱们散户投资者比专业基金唯一优胜的地方——我们没有业绩和赎回的压力。
相反,你放弃了自己唯一的优势,去市场里同样短炒,跟专业投资者们PK,告诉我:你凭什么能赢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