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偶然刷到一个视频,一位清北的教授在侃侃而谈:只有钱,没孩子?你们把养老看得太简单啦!反正一顿鼓吹要生孩子,养儿防老最靠谱。
看一个人的观点,首先要看他的立场,因为讲出来的观点,未必是一个人的真心话。无论是从ZZ正确,还是从他们那辈人自己的养老金安全,都得让年轻人生孩子,都懂?
养儿防老确实是“儒家文化”的出发点,但问题是,这是金融无法实现跨期价值交换大背景下的必然,同时也必须有靠血缘建立信任体系的支撑,而现在根本很难实现。
就比方说,老王生了一个很有出息的女儿,考上了美国常春藤名校。老王卖了房子供女儿留学,结果女儿在美国找了个男朋友结婚定居,不再回国。老王为什么要卖房供女儿?明显无法承担这笔费用。可是,老王除了希望女儿有更好的前途,也同样期望女儿学成归来,能够有更加稳定的收入,未来能帮他养老?对不?
问题是,老王的女儿却违约了!按照儒家的说法,这是“不孝”,在古代社会,这可是大罪!但如今呢?谁还会理会“孝不孝顺”的事情?
甚至于,老王的女儿认为,老王的养老,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他自己不是应该有养老金吗?我不成为他负担,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你看,这样的事情未来只会越来越普遍,生了孩子就一定能“养老防老”?根本没这回事!
陈志武教授的《耶鲁最受欢迎的金融通识课》就讲到了这个话题,我觉得非常通透。
在古代,并没有保险的机制,没法把年轻时的财富能够递延到年老时安稳地发放。所以,人们只能靠多生孩子,减少夭折的影响,同时也让自己在没法种地的情况下,让孩子来继续自己的工作,到时至少还有饭吃。在没有成熟的金融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防老是必然的选择。
不过,只是生孩子还不够,还得用礼教来约束,包括孝道和妇道。
儒家就有两个重要的核心概念:正名和仁。
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必须清楚自己要做该做的事儿。男人既是别人的儿子又是别人的父亲,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有固定的名分,从而有自己的秩序,该做的事情也就很清楚。而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父亲对子女有养育义务,子女对父亲有孝敬义务,这就形成了“养儿防老”的跨期交易链,生老病死的保障就有了。
那怎么保证每个人都能尽这项义务呢?那就是“仁”,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必须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把儒家的规范深深地刻在心里,“不孝”是零容忍的!
也正因为如此,子女的婚姻就不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而是全家的共同利益,婚姻自由当然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纲五常”,就是达成“养儿防老”的办法,降低父子两代跨期交易的违约机率。
同理,在古代“贞节”是每个女人最重要的观念,也同样和“养儿防老”的目的有关。
男人出轨,私生子可以通过某些方式纳入宗法体系——包括现在香港某大家族依然如此,但如果女人被怀疑怀上了其他人的孩子,丈夫就不会愿意抚养妻子的孩子,这孩子长大后也可能变成不愿意孝顺父亲母亲的人。当这种怀疑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的话,老百姓就不愿意在“养儿防老”体系中进行投资,不相信这个体系的可靠性,对整个社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也下降。所以,在没有金融市场的古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儒家保证“养儿防老”体系的重要基石。
那问题就来了,现在还有多少人遵从这样的儒家文化?甚至于孩子从小到大上学,又有什么课程在灌输这样的思想?
期待人们依然遵从“养老防老”,却连底层逻辑都不已不存在,空谈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反,欧美从不讲儒家文化,也弱化“养老防老”,但是却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包括养老保险,能够实现跨期价值交易,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老年护理服务,这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
随便搜一下,就能够看到各种“Older Adult Service”的服务。
与其威胁年轻人:你们不生孩子,老年没人养你们!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老年的长期护理服务的基础,并且发挥金融的优势,做好每个人养老的准备,从金融体系上保证生命跨期交易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这才能够让人放心地生孩子。
否则,生孩子还不如生块叉烧,以后照样没人养老,那还生个毛线,对不对?
人轻言微,写这篇文章也是帮自己梳理一下陈志武老师书中的观点,也看看是否会对你为自己多做养老准备有提醒的意义吧!
无论生不生孩子,都别指望孩子为自己养老了。没这个文化基础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