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力说-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 首页
  • 关于吉力
  • 现金流投资
  • 保险
  • 个人成长
  • 财经分析
  • AIGC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创造被动现金流,保险保障,以及个人认知,实现自由自在的生活
  1. 首页
  2. 保险
  3. 正文

“网传”保险法“不再刚兑”,买的增额终身寿真的危险了?

03/25/2024 0条评论

最近关于保险法修订草案的传言沸沸扬扬,甚至于在我关注的豆瓣“FIRE”组都看到相关的帖子。

保险人对此当然都“嗤之以鼻”。吉力的做法一贯很简单:看消息真实来源,分析传言源头的逻辑,然后对真假或者未来做个判断。

首先,这个消息来源自《财新周刊》2024年3月18日出版的封面文章,里面提到了这个正在修订过程中的《保险法》草案新设内容。

财新传媒由前《财经》杂志总编辑胡舒立创立于2009年,被视为偏向自由派、改革派的重要媒体平台,也是中国大陆最成功的经营付费墙模式的媒体之一。其创始人胡舒立拥有革命干部家庭背景,被指在体制内拥有广泛联系。

财新周刊上一次被热议,还是在去年年底,发表过一篇社论,然后被删除。具体内容大家自己网上搜。

能够拿来做封面文章,里面还提到这个事宜,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文章内也提到,这个做法是效仿当年日本面对“破产潮”时修订保险业法的操作,可如果真的实施,会严重损坏大众对于保险业的信心。所以,这事儿可能还真未必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章出现呢?引子还是来自于目前出了问题的一众保险公司:

《财新》内的文章有提到:

目前保险行业已存在至少6000亿元的高风险资产,部分人士甚至估计这一数字达到万亿元或更高。从中国保险行业截至2023年末的总资产规模为29.96万亿元、净资产为2.73万亿元的数据来看,风险资产对行业净资产造成的侵蚀已经不容小觑。

问题险企的窟窿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大股东的操守;二是经营班子的专业性。

这些出问题的企业,其实并不是现在就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而是资金被大股东直接挪用了。当年的安邦人寿虽然也存在窟窿,但至少资产还在安邦体系内,保险保障基金接手后,只需要提供短期流动性,然后逐步处理部分资产,还是实际上亏损并不严重。但“明天系”和恒大的问题就很大,这些钱已经流出了保险公司体系,被挪用后甚至不存在对应资产,基本上都被掏空了。保险保障基金接手后,也只能硬抗。

这些公司之所以还能够继续经营,还是在于保险保障基金的注资,并且还提供低息补贴。

但这样的方式也造成了道德风险。不少机构人士在面对同业竞争时均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部分风险机构为了维持现金流,在享受偿付能力的不披露及许多豁免政策的同时,可以对正常经营的公司形成不公平竞争甚至挤出效应?

也有熟悉风险处置的人士戏称,保险保障基金是“先到先得”。一名来自准问题机构的人士在不了解“明天系”实际风险的前提下,甚至对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摇身一变”成为百亿级大型险企、仿佛涅槃重生表达了羡慕之意:“希望我们也能赶紧被接管,到时候注册资本金一上去,也能变成大公司。”

其实在内地经代渠道中,也确实存在类似的说法:不要怕小公司出事,之后反正由保险保障基金接手,然后国企注资,最终变成国企!反而更好了!放心!

连保险销售都有这样的心态,你说在大股东经营保险公司方面,有没有这样的道德风险?对于其他公司进行市场竞争,是否公平呢?要知道,在美国财政部救助AIG后,也出现“大到不能倒”的现象,于是2010年出台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通过向大型金融机构征费建立“清算基金”,用于对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的破产清算,确保相关成本由金融业界而不是纳税人承担。

另一方面,保险保障基金也不是“无限额度”的,接管出问题的保险公司后,最终还是要引入新的股东。但问题是,如果保险公司本身不能赚钱,其他资本为什么要接手呢?

一名熟悉华夏人寿的人士告诉财新:“华夏人寿的体量足够大,存量业务也有一定价值。之前有天津的民企联合体想花300亿元拿下,因为经过测算,华夏人寿当时应该有1200亿元的内含价值,本来是可以跟它的窟窿对冲掉的;但后来窟窿又扩大了800亿元,主要是因为承接了天安人寿、天安财险的问题保单,导致天津的买家也不敢接了。”

据一名了解华夏人寿的人士计算,即便在一系列超常乐观的预期下——包括回填的新增资金达到1000亿元、未来能够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同时假设该公司在十年后实现上市——瑞众人寿风险资产的消化也需要15—18年时间。

你看,需要那么久才能填补窟窿,民企恐怕真心不敢碰这样的资产,最终全部由国企来承担?那国企的利润来自于哪里?为什么要承担一家民企保险公司的烂摊子?

于是,监管方面也开始想让投保人个人来承担部分风险,从《保障办法》2022年的修订细节中就可以发现,长期人身险产品的救助比例上限,个人部分已经只有90%了。所以,《保险法》修订草案这事儿,也和这个《保障办法》不冲突。

财新的文章提到,当年日本也是这样处理保险公司的破产潮,那日本当时是什么情况呢?吉力又翻查了另外一份券商分析报告,就有分析到日本是怎么做的。

在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利率下行,投资亏损,这直接导致日本在过去70和80年代卖出的高预定利率保单发生严重的“利差损”,保险公司根本无力承担这些保单的兑付。

幸好,当时日本7家寿险公司也非常决绝,在刚刚出现净资产负数时,就立刻申请破产。

在破产后,这些原有保单预定利率被削减,从而让新的股东能够“轻装上阵”。对于投保人而言,只是收益率方面比预期的要低,不至于血本无归。我觉得这依然可以说是“刚性兑付”,只不过并不对收益做刚兑罢了。

随后因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寿险业也不断随着国债利率调低预定利率,并且大幅度调高海外证券的投资比例,目前日本险资的海外证券投资比例超过20%。

如今咱们也处于降息的周期中,国债利率必然不断下跌,那些4.025或者3.5的保单也必定会成为保险公司巨大的负担。这也是《财新周刊》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利差损”顾虑。

目前《保险法》并没有正式出修订稿,如果一旦真的推出,我相信也会引来巨大的民众声音。但事儿确实存在,怎么去解决,就看上层的智慧了。

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和从业者而言,就只能等待最终的政策。不过无论如何,保险在保本方面的刚性兑付,是肯定无忧的;不过持有一些高预定利率的保单,同时未来真的也处于低利率环境的话,实际到手金额是否依旧会与合同上一致,就要看监管,要看公司实力的。很可能,未来确实不能把龙头和小公司一视同仁。

以上是吉力自己的个人学习和分析,仅供参考。

标签: 暂无
最后更新:03/25/2024

吉力

Attraction志同道保险团队长, 迈向财富自由之路的保险人。 通过我的个人网站,你能更好地认识我, 从我的分享当中,收获启发。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财务自由之路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原来投资风险不来自于股价波动,而是一条短信... 从翻了一倍多的内银股看“股票的复利回报” 投资美股要收税了? 对美元升值导致TW保司巨亏!那香港保司会如何? 专业的现金流投资者,回报能跑赢指数ETF? 在IB券商,像巴菲特那样“借钱”投资日本五大商社,怎么做?
亏麻了怎么办?关掉关掉!2025年4月小结哦哟!友邦公布的2024年分红实现率是这样的给孩子投保香港储蓄险,如果离婚,要分割?我的退休策略:靠股息生活,而不是靠卖股票黄金至今跑赢股市,还值不值得投资?第一支女儿红,2019 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Pauillac
在递交小学申请时,就看到了留学断供 大跌之后必有大涨,没啥好意外的 —— 2022年11月投资小结 安装及更新Moments Docker的指令 吴军老师说:这三种人很难财富自由,你属于吗? 你们家的女儿是不是“富养”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好的投资方式依然是...
联系吉力

标签聚合
长江基建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SCHD MO 1Wx1W 友邦保险 国际家居零售 电讯盈科 KR
小广告

COPYRIGHT © 2023-2025 吉力说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