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遗产有可能会捐赠给国家?
不好意思,这不是什么“高尚的爱国品质”,而是强制地成为国家财产。最近一期《财经》杂志就探讨了这个现象,而且随着生育率下降,孤寡老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会更加普遍!
三年前,独居的葛老先生因病猝死在家中。他的遗产包括430万元的存款和一套位于上海徐汇区的两居室房子。葛老先生既没有直系亲属,也没留下遗嘱或遗赠扶养协议。于是,根据《民法典》,上海徐汇区民政局被指定为遗产管理人。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葛老先生的堂弟站出来了,起诉民政局,要求分得遗产。他的理由是:自己对葛老先生生前多有照顾,比如探望、送医、办理丧葬等。法院审理后,认为堂弟确实尽了扶养义务,判给他130万元。而剩下的300万元存款和房产,则被认定为无主财产,最终归国家所有。
上海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孤寡老人数量逐年增加。没有继承人的遗产如何处置,成了一个摆在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
根据法律规定,无人继承的遗产由国家收归,用于公益事业。但实际操作中,遗产管理人(比如民政局)要做的事情可不少:从清查遗产、制作清单,到公告寻找潜在继承人,再到处理债权债务,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更棘手的是,被继承人生前的财产可能分布在不同地域,甚至包括股权、古玩等复杂资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徐汇区法院、民政局和司法局联合推出了一套“协同管理机制”,通过公证账户管理资金、公告程序寻找权利人等方式,力求让遗产管理更透明、更高效。
你可能会问:既然遗嘱能避免这么多麻烦,为什么不早点立?因为,人们对遗嘱有很多误解和忌讳。
有些人觉得谈论遗嘱就像在“咒自己”,不吉利;也有人认为,反正法律会安排,不需要操心。但现实是,很多继承纠纷正是因为没有遗嘱而起。
比如,有些老人想把财产留给长期照顾自己的人,却因为没有明确的遗嘱,导致这些人得不到任何遗产。
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订立遗嘱的人数逐年增长,甚至呈现年轻化趋势——“90后”立遗嘱的比例也在上升。遗嘱不仅是财富分配的工具,还能让人们更安心地规划未来。
那在香港,类似的事情发生,会怎么办呢?
- 无最近亲属在香港居住:当无遗嘱者(无论是否在香港去世)在香港留有财产,且无符合条件的最近亲属在香港居住时;
- 12个月无人申领:自去世之日起12个月内无人申请遗产管理;
- 亲属放弃继承权:在港居住的最近亲属主动提交放弃继承的书面声明;
- 亲属为未成年人:在港亲属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根据《无遗嘱者遗产条例》第4(9)条,若经法定继承顺序排查后仍无合法继承人(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及其后嗣等),剩余遗产将成为无主财物(Bona Vacantia),自动归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政府可基于社会公平原则,酌情拨付部分遗产给实际受养人或与死者存在事实扶养关系的个人(如长期照顾者),但需通过法院裁决确认。
若存在非婚生子女、收养子女等特殊亲属关系,需根据《婚生地位條例》《領養條例》等特别法进行身份认定;海外遗产需结合属地法律适用原则,香港法院可能要求遗产管理官与外国律师协作完成跨境资产处置。

不要用“生孩子很重要吧!”这样的话,来应对这个话题。
很多孤寡老人并不是没有孩子,而是孩子和配偶都可能早于自己离世。要知道,长寿很可能也意味着孤单——作为修仙小说的爱好者,深刻明白这是重要的故事逻辑;
所以,遗嘱对于所有的老年人,无论现在有没有孩子,有没有法定继承人,都很重要!因为等到最后时刻,可能已经失去了自己决定遗嘱的能力。
未来我们这一代,赡养我们的很可能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AI机器人。假设等我年老时还没有出现这种AI工具,恐怕只有一种可能:再次发生世界性大战,导致科技倒退。
我们未来的遗产留给谁?这是不是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今已经有书在讨论,应该怎样看待财富,在生前能够适当地享受自己努力工作的成果,在未来离开时,不会留下一个堆满了松果的树洞。
你说,我们保险顾问的未来前景如何?我想,这就是我的答案。
很可能,未来我们的工作未必单纯还是卖保险,而是对于客户们的不同阶段人生规划,我们可以介入地更多,服务得更多。在AI时代,缺少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有温度的服务。
你同意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