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览财经媒体网站时,偶然注意到一条公司业绩的新闻,这家公司是我曾经港股现金流组合里的成分股,不过去年年底大跌时,我就把它给清仓了。
在2023年7月,我决定投资这家公司时,也是看到财经媒体提到他家业绩的稳定性。而如今看到媒体对它的评价,我只能评价:害人不浅。
这则新闻是讲日本城的母公司国际家居零售的中期业绩。
在香港居住,一定不会对日本城陌生。他家售卖大量的生活零用品,价格也比较实惠。不过,从2023年开始,他家的业绩就一路下滑。今年的中期盈利还比如年减少35%。
他家业绩好不好不是我在意的,让我觉得“忽悠”的是,媒体强调“股息率仍逾9%”。如果是投资小白,看到股息率竟然有9%,是否是个卖点?恰恰,这是个大坑!
所谓的股息率,是每股股息/每股股价。他家中期股息派发每股0.04,连同上财年末期股息每股0.056,一年总共可以收到0.096。他家目前的股价正好是1港币,那么股息率就是9.6%。
问题在于,如果看重股息率去投资他家,不管股价如何,他家的股息必须要稳定。
如果他家今年末期股息依然至少有0.056的话,那么我们用1港币的价格买入,我们今年预期收到的现金流确实是本金的9.6%。
但如果他家今年末期股息再次调低,比方说降低到0.04,那么我们一年只能收到0.08,意味着实际上股息率只有8%,并不是9.6%。
如果明年业绩继续不好,中期和末期股息继续往下调,以我们成本来计算的股息率只会越来越低。并且,股息下调,一般股价也会持续下跌。
从2013年这家公司上市到2023年7月之前,他家每年的股息派发都在稳定增长。这也是我当时决定投资他家的原因。
可是转折点就发生在2023年7月公布的末期股息,从前一年的0.12下调到0.08,哪怕算上特别股息0.02,依然没有上一年那么高。到了2023年年底公布2024财年中期股息更是直接减少1半以上。
于是,他家的股价也如同滑梯一般一落千丈。从曾经稳定在2.5到3港币左右,一路下跌到如今1港币。
假设这家公司的业绩未来依然无法扭转现在的局面,那么不但股息可能会进一步下跌,股价也同样会继续向下。那所谓“逾9厘”的股息率,简直就是欺骗小白的骗局。
看股息率来选择股票并非绝对错误,而是必须要基于一个预期:这家公司的股息未来至少能稳定,甚至于会逐步提高。
比方说,我的港股现金流组合里有一只重仓股就是长江基建。选择他的原因不但是当时买入的股息率超过5%,远远比定存高得多,更关键是,他家已经保持连续27年股息增长——哪怕近几年股息增长的速度并不快。
再考虑到,他家的主要业务就是英国、澳洲和香港等地的发电、水厂等基础建设,在当地都有明确的“保证回报率”的业务。比方说,英国水务监管局最近就批准长江基建旗下英国受规管资产的回报率由7月时的3.72%,调高至4.02%。这回报就来自于当地水费的调高。
这样的业务就保证了这家公司盈利的稳定性,才能作为每年都能有稳定且增长的股息派发。作为现金流组合就很安心。
另一个例子则是美国的CEF派息基金GOF。这支每月派息的基金目前税前股息率高达14%,考虑到我香港身份要缴纳30%的税,税后股息率依然接近10%,看上去和国际家居零售这家公司差不多,对吧?
不过,他家每月派发0.1821这个股息金额,从2013年5月31日至今11年半,没有更改过。
考虑到他家背后的投资组合基本上都是银行贷款、高息企业债以及贷款的证券化,在美国加息周期都熬过来了,如今进入到降息周期时,肯定会比之前更好些。
同样的税后股息率,但GOF有过去11年半稳定派发的历史,以及背后资产稳定性的预期,我当然会选择GOF。
从股息率来筛选投资选择,当然没有问题。但仅仅因为目前股息率高而决定投资,那就是个大坑。财经媒体还如此忽悠读者,真心有点过分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