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财经新闻时,看到有本地传媒引述Debtwire报道,新世界发展近日因为净负债占资产比率(net debt/asset ratio)超过100%而违反财务指标(financial covenant breach),正向银行寻求豁免。
报道提到,市传金管局早前曾召集向新世界放贷较多的银行开会,要求各金融机构继续提供财务上支持。
这家公司也曾经是我港股现金流组合内重要的成分股,在去年年中时全部卖出,也让我损失了不少。但如今的股价只有我去年卖出价的三分之一。这算是我投资路上另一个需要记住的教训案例。
在2022年年中,我已经初步建立自己的港股现金流组合,当时的目标是期望港股的股息收入就能够涵盖我们家在香港的生活开支,这也算实现基本的财务独立。
在寻找更多的投资选择时,我发现新世界发展截止2022年底时,是少数在港股里能够维持至少10年以上股息“只增不减”的上市公司。虽然2019年之后股息增长不明显,但考虑到口罩的大环境也完全可以理解。
同时,在2019年时,新世界的地标商场K11 MUSEA也开幕,我们家也带孩子去过很多次,觉得还是很潮——但其实人流量真的一般般。不过做商场主要就是收租金,实际销售额只会影响到租客是否续租以及是否能加租而已。
当时掌舵新世界的郑志刚在香港也算是“年轻一代标杆”,一些新的想法或许也会带动这家公司更上一层楼。这是我当时很天真的想法。
唯独,我没有过于在意他家的负债率。毕竟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基本上都是高负债经营,没啥了不起的啊。
恰恰,新世界的麻烦就是:他似乎有还不起债的迹象了。
2023年中期股息,减少18%,从2018年期就不变的每股派0.56的中期股息(2020年4合1之后计算),减少派发到每股0.46。
如果你读过我文章的话就知道,我们投资的成分股一旦开始减少股息派发,这就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警告!特别是之前一直稳定的记录被打破,那么管理层一定是到了逼不得已的时刻,并且后面还会更加“破罐子破摔”。破窗效应在股削减股息方面,已经被验证过无数次了。
当时我就开始犹豫,是不是要卖出呢?犹犹豫豫到了当年4月,股价已经从我的成本价下跌接近40%,才卖出一半;
随后到了2023年6月,新世界把新创建卖给了“老爸”,除了给股东派发分红之外,关键就是降低他家的负债比率。当时我也同样持有新创建,因为是溢价收购,当时新创建的股价立刻上涨。我当时却决定把已经浮盈30%的新创建卖出,继续保留了新世界发展...... 要知道,新创建持有周大福人寿(以前叫富通人寿),并且还有很稳定的公路收租业务,现金流远比新世界要好得多。当时就有人评论,失去了新创建如此稳定的现金牛,新世界还能再怎么自救?
这个错误直到今年才被我更正。我重新再买入新创建,未来如果股价适合,我还会继续增持一些。
在宣布卖出新创建后,新世界的股价并没有好转,继续下跌,于是在2023年7月初,我决定全部清仓新世界,和他说一句再见,最后卖出的价格是每股16港币左右。
回头看,这个决定还是相当明智的,随后新世界的股价一路下跌,到了2023年9月,新世界公布终期股息大跌8成!为了安抚股东,表示没有配股或者供股计划,否则股东不但少收了钱,还得再倒贴钱给上市公司输血。
从中期股息削减18%,到终期股息大减8成,是人都知道公司财政出问题了。停止派发股息只是时间问题了。
转眼到了2024年,在3月公布中期股息,只有每股0.2,相比上一年同期再次削减56.5%。
半年后,2024年9月,新世界终于停止派发股息,并且为了自救,还把启德体育园的股份全部卖给老爸周大福,随后又把K11管理公司卖给郑志刚,掌舵人的位子换人。
在上个月,新世界发展被提出了恒生指数成分股。
一个曾经能够保持10年以上股息稳定派发的公司,短短几年时间逐步从削减股息,到停止派发股息,随后还因为负债过高向银行申请豁免。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也没有精力去研究分析。只不过对我而言,这是一堂很好的投资教育课。
彼得·林奇在他的畅销书里提过,如果想买哪只股票,就可以去他家经营的店里看看。或许,这只是一个段子罢了。
大部分散户是不可能有精力去调研,更不可能去研究财报,很多投资决定只不过听信别人的推荐,然后就投入了自己的辛苦钱。买个菜、买个小玩意儿,会在淘宝、京东,拼多多来回比较价格,但是在投资方面,我们却常常不当回事了,动动手指,几万甚至几十万就投出去了。结果亏的钱,根本不是在PDD上买东西能省回来的。
昨天看到这么一张图,也是提醒我自己的:
投资并不容易,但从新世界发展这个案例中,再次提醒我:如果有公司真的因为经营情况而调整股息政策,那么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立刻跑!
在美股中更是如此,这也是我的1Wx1W组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不知道你会从这个案例中,获得什么启发呢?
文章评论